“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這是描述傳統的農作物種植方式的一句諺語。意思是要想莊稼長勢好,必須多加施肥,是千百年來我國勞動人民農業生產的經驗總結,在今天看來,但這一經驗在目前農業生產中仍有一定的實用性,說明施肥對農作物生長的重要性。
是不是莊稼施肥越多就越好呢?是不是施什么肥都可以呢?回答當然不是,下面我們來詳細的看看吧!
一、針對土壤特性選擇肥料
中國南北土壤差異很大,南方地區的紅壤、磚紅壤、黃壤、黃棕壤、棕壤呈酸性或微酸性,磷肥宜用偏堿性的鈣鎂磷肥;
北方土壤黑鈣土、栗鈣土、灰鈣土、褐土等多呈堿性,磷肥宜用偏酸性的過磷酸鈣;
連續施肥多年的大棚、老菜田也逐步酸化,且鈣鎂缺乏,磷肥宜選用堿性鈣鎂磷肥、磷礦粉等,既可調節土壤酸度,又可供應鈣鎂元素;
有鹽漬化特征的堿土、鹽土,尤其是濱海鹽土,易施用磷石膏,鉀肥宜選用硫酸鉀。
二、針對植物營養特性選擇肥料
一般蔬菜是喜硝態氮的作物,氮肥宜選用硝酸銨、硝酸鈣等;
鱗莖類蔬菜對硫的需要量較大,宜選用含硫較多的肥料,如過磷酸鈣、硫酸鎂、硫酸鉀等;
十字花科的蔬菜對硼的需要量較大,宜選用含硼較多的硼酸、硼砂等;
鮮食性的瓜菜如西瓜、甜瓜、草莓以及茶葉等對氯毒害敏感,不宜選用氯化銨、氯化鉀等含氯化肥;
大白菜、辣椒、番茄等易出現缺鈣癥狀(干燒心、蒂腐病、臍腐病),宜用含有效鈣較多的過磷酸鈣和硝酸鈣;
水果、蔬菜、茶葉需要大量的農家肥、有機肥。
三、針對作物生育期選擇肥料
種肥選用中性高濃度的復合肥料,拌種肥一般選擇專用性強的肥料;
基肥可選用低濃度肥料,也可選用高濃度復合肥料;
追肥多選用高濃度水溶肥料如核動力、尿素、磷酸二銨,磷酸二氫鉀等;
灌溉施肥及葉面噴肥時,要選用高濃度、易溶解、無殘渣的肥料以及尿素、硝酸銨、磷酸二氫鉀等。
四、選擇合理的施肥方法
蔬菜中硝酸鹽含量與蔬菜種類、品種、不同部位有關,又與施肥技術和環境條件有關。
在育種方面,把低硝酸鹽含量作為育種目標之一是有意義的;在施肥技術與環境條件方面,蔬菜中硝酸鹽含量與土壤中氮的濃度和氮的種類等有密切關系,土壤中氮濃度越高,蔬菜中硝酸鹽含量越高,尤其在后期。
所以,施用氮肥宜早,且不宜過多。
五、使用專用、螯合、套餐肥
由于優質農產品對土質、肥料要求不同,更需要套餐營養肥。
例如,生產大蒜需要含硫較高的肥料,生產啤酒大麥需要減少氮肥的比例,連續采摘的水果、蔬菜要持續營養的供給,一定要及時補充套餐營養。
除了以上幾點外,也要知道肥料之間有“相克”矛盾。
比如多施磷肥,多余的有效磷與土壤中的有效鋅結合形成難溶性的磷酸鋅沉淀,而引起土壤有效鋅的缺乏。不僅如此,多余的有效磷還會抑制作物對氮的吸收,引起氮的缺乏。
又比如多施鉀肥,多余的鉀會減少作物對氮、鎂、鈣、硼和鋅的吸收,引起農作物體內缺乏這些營養元素。
即使是有機肥也不可過多施用。如果施用過多,土壤中微生物與農作物會出現“爭氮”“奪氮”的矛盾,引起土壤一段時間內暫時缺氮,而且多余的有機質與鋅形成絡合物或螯合物,也會降低鋅的有效性。
六、防止肥料之間“相克”,可采取以下方法:
1、盡可能做到平衡施肥
對農作物偏施或多施單質肥料,不僅浪費了肥料,增加了生產成本,而且易導致其他某種或某些營養元素的缺乏。
施肥時,要根據農作物需肥結構的不同和土壤的供肥能力,做到量出為入,不偏不少營養元素的平衡,這樣就可以相安無事。
2、要增同增,要減同減
根據不同作物對各種營養元素的需求比例關系,要增同增,要減同減。
相對單質肥料而言,水溶肥或套餐營養元素的比例關系比較適當和協調。因此,追肥時應以水溶肥為主,以單質肥料為輔,如對于以塊莖、塊根為收獲對象的蔬菜等需鉀、鈣量大的農作物,可在施用套餐肥的基礎上,再適當增加硫酸鉀單質肥料作補充。
3、錯開施用時期或施用部位
鋅肥和磷肥若混施,必然會產生“相克”。因此磷肥應作底肥或基肥施用,鋅肥應作追肥施用。氮、磷、鉀等大量元素營養應以根際追肥為主,微量營養應采取葉面噴施的方法。
4、縮小接觸范圍
氮、鉀肥可采用撒施的方法;磷肥可采用集中施肥的方法;微肥可采用拌種、浸種、蘸根、噴施等方法,使微量元素局限在根部這一較小的范圍內,盡量不與大量元素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