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蘋果園發展都很迅速,但是我們的土壤普便有機質含量低,這是蘋果發展中比較制約的問題之一,那么如何解決呢,施加什么肥料會讓土地更加的肥沃呢?
造成我國蘋果產區果園有機質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以下兩方面造成的:
一是黃河流域的土壤生物降解過程加劇了土壤貧瘠。中國東北地區無霜期短(120天左右),秋季很快進入有霜期,不利于微生物的降解活動,卻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維持;西北及渤海灣兩個蘋果優勢產區均屬黃河流域,光照充足,降水適量,溫度適宜,無霜期較長(200~230天),這種生態條件雖然有利于優質蘋果生產,但同樣有利于好氣微生物對土壤有機質的降解(轉化為CO2而逸出土壤)。好氣微生物對土壤有機質的降解效率高,如不及時向土壤補充有機物(肥),則加劇了土壤的貧瘠化。
二是農村有機肥源嚴重不足。隨著農村體制的改革,牲畜的飼養逐漸由家庭轉變為專業大戶或企業,可用于果園的農家肥嚴重不足。近幾年來,單就山東省來看,年產10萬噸以上的有機肥廠有10余家,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同時還存在價格、質量等問題。
在當前有機肥源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要全面提高山東省果園土壤有機質含量,必須遵循自然規律,讓全省果園的小草長起來,有效借助自然的力量培肥地力。
①果農的傳統觀念是果園清耕除草,將果園生草片面理解為生草與果樹爭肥爭水,把果園清耕除草、地面干干凈凈作為果園管理好的重要指標之一。
②群眾對果園生草的迫切性與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將果園生草片面理解為簡單、沒有科技含量的措施,僅僅是現代栽培模式的配套技術。
③喬砧密植、果園郁閉沒有小草生長的陽光。過去20多年,蘋果矮砧密植由于“建園成本高、技術不配套、土壤肥力低、樹干缺支柱、666.7m2產量難過3000kg、果農不接受”等經濟、技術及社會原因,沒能在我國有效推開,大面積推廣應用喬砧密植,是導致果園郁閉的直接原因。
④市場與自然因素加劇了果園郁閉。目前蘋果收購基本上是根據果實大小定價格,化肥在增大果個方面的顯著作用使多數果園以化肥為主,有機肥投入不足,加之春旱秋澇及修剪技術不當,加劇了果園郁閉,且導致化肥(氮肥)低效利用、面源污染、土壤酸化。
⑤生草果園技術不配套。生草果園的管理與清耕除草果園明顯不同,特別在割草時間確定、割草機械化、割草前后的病蟲害防治及天敵保護方面應進一步加強研究和完善技術。
當前普及典型經驗是推廣果園生草制度的效方式。近年來,行內對土壤有機質含量重要性的認識水平不斷提高,在山東、陜西及河北等蘋果主產區相繼進行了果園生草試驗,并初見成效,其中濟南軍區黃河三角洲生產基地(濟軍基地)和蓬萊園藝場的生草實踐具有典型性。
濟軍基地位于黃河入海口沖積平原,屬濱海鹽化潮土,土壤含鹽量0.3~0.4%。20世紀80年代開始大力發展果業生產,主要采用“大坑深栽、清耕除草”等傳統技術措施,果樹栽植成活率嚴重低下,當時在果農中流行“一二年忙栽樹,三四年忙救樹,五六年忙挖樹,七八年少見樹”的順口溜,嚴重挫傷了果農的積極性。2000年進行“小坑淺栽”等多種新的栽植方式的探討,2003年在3團13分場的7.3hm2梨園進行了自然生草試驗,每年機械割草3~4次,每次割草后每666.7m2撒施7.5~10kg尿素,及時噴藥防治害蟲,果園有機質含量顯著提高,果實品質優良,樹勢健壯,取得了省工、高效、綠色、生態的初步成效,其中土壤有機質含量由1.0%提高到2.4%,而用工量僅是清耕除草的20%左右,得到周邊群眾的普遍認可,再次調動了發展果業的積極性。
蓬萊園藝場采取4項措施提高果園現代化水平,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一是梯田改坡地,提高土地利用率20%以上,解決了光照和旱澇不均問題,減輕了冬季凍害,結合生草解決了水土流失問題,并且有利于將來實現機械化作業;二是鋤草改種草,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嘗試果園生草技術,初種植三葉草,后發現三葉草根系不夠發達,且易受干旱影響,易發生白蜘蛛危害。隨后,開始在果園中試種苜蓿草、黑麥草,鼠毛草等,認為黑麥草適宜在蘋果園中種植,黑麥草的突出優點是根系發達,根系長到哪里沃土效果到哪里,對土壤結構的改善有利,且競爭性強,病蟲害少,每年經歷兩次發芽和枯萎,一年刈割3~4次,通過10多年的生草技術,目前蓬萊園藝場200多公頃果園有機質含量普遍在1.5%以上,個別地塊超過2.0%,遠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且種草割草與除草相比,大大節約了勞力成本;三是漫灌改微噴灌,節約了水資源,節約了勞動力,實現了果園水分的均衡分配;四是挖穴追肥改水肥一體化,挖穴追肥是為果樹提供營養的重要措施,但其缺點是挖穴過程中破壞了果樹的表層根系,影響了樹體營養吸收和生長。在噴灌的基礎上,結合將沼液與水一同澆入地中,每年分別在萌芽前,花后根系生長期,夏季根系生長旺盛期及果實采收后4個時期進行噴施,大大減少氮肥施用量,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含量,從而提高果園產量和果品質量。
目前我國蘋果老產區存在的果園老齡化及設施條件差等問題,雖然都比較嚴重,但對環境構不成威脅,而且適當加大投入就能在短時間內得到解決,不是影響蘋果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或關鍵問題,但蘋果園土壤管理制度及栽培模式不合理,即“清耕除草、事倍功半;喬砧密植、果園郁閉、病蟲加劇;眼前利益、化肥為主、低效利用、面源污染、土壤酸化、有機不足、肥力下降”與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不相符,則是制約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
①自然生草,人工割草,給草施肥,以氮換碳,培肥地力,借助自然力量,遵循自然規律。
②“果樹通光”是果園生草的基本條件,目前必須加快推廣矮砧寬行高干栽培模式,必須加快郁閉果園改造步伐。
③果園生草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含量及氮肥利用效率,增強了土壤緩沖能力,涵養了水源,減少了水土流失及面源污染,維護了生態。
④果園生草再造果園生態平衡,給天敵的種群繁衍營造良好的棲息環境,是綠色控害技術之一。
提高蘋果果實品質的途徑與關鍵技術。提高果實品質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蘋果的產前、產中及產后的各個環節,其途徑應包括良種、良砧、良苗、良法、良田、良民及良策等7個方面,即七位一體。但如上所述,要實現蘋果產業的優質高效可持續發展,良田是關鍵,要提高果實品質,必須首先提高土壤質量,決定土壤質量的關鍵因子是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蘋果果實品質核心技術是果園生草培肥地力技術,其配套技術則是病蟲害的綠色防控技術以及品質形成與調控技術。
擴大宣傳,提高認識。要切實站到蘋果產業優質高效可持續發展的高度,進一步擴大宣傳,統一思想,提高對果園生草培肥地力迫切性及重要性的認識,充分理解“給果園小草一點陽光,蘋果更燦爛”的科學含義及產業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