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根據水稻葉鞘的反應來判定水稻是否該施氮肥,來看以下幾點注意事項。
水稻葉鞘是光合產物的臨時貯藏器官,葉鞘內淀粉含量高,即表示稍內食氮物質相對較少。因此,根據葉鞘內淀粉含量就可間接揪知稻株的氯素營養狀況,為水稻是否需要遲施氮肥作為參考。
由于葉稍中含有淀粉,淀粉遇碘會變成敗紫色,因此把葉鞘浸在稀碘液中使可知道淀粉含量的多少。一般在晴天下午2時左右,在田間取有代表性的樣株10一20株,取其心葉以第二葉的葉鞘,用刀片自上而下沿葉勒脊背縱剖為兩半,各取一半,用線捆扎在一起,浸泡于碘液中(醫用碘酒沖稀5—10倍即可),20一30分鐘后,用水沖洗即可用米尺一一量出藍紫色部分氏度(甲),及葉勒總長度(乙),平均后求得甲/乙值。甲/乙值小,表示淀粉含量少,含氮量相對較高;甲/乙值大,表示臺淀粉線多,含氮量就低。生產上就可以此為依據,結合其他情況,決定是否需要施用氮肥。
水稻不同生育時期葉鞘內淀粉含量是不同的。通常早稻秧沾以及水稻約分改期要求體內含氟員高,所以葉鞘內不應有很多淀粉積累,如果這時甲/乙值大(即染色部分多),就說明執常不足,應及時補追氮肥。又如水稻拔節前后,要求葉包褪淡,葉稍內敵粉含量應增多,如果這時染色部分少,那就說明含冤過多,不可追肥。據對早稻矮南早1號試驗,分典末朋(即幼穗分化形成初期),當甲/乙<1/n時,表示氮素水平離,甲/乙宣1/2時,為正常;>2/3,表示氮素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