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施肥工作對小麥生長非常重要,小麥種植什么時間施肥呢?小麥種植施什么樣的肥?小麥施肥用法用量如何?一起來看看吧!
麥田土壤的供肥能力與土壤有機質含量有關,尤其是土壤有機質的組分以及對養分的供應強度和速度,與小麥生長發育的關系更為密切。高產冬麥田,易分解有機質含量和氮素釋放量的變化呈單峰式曲線,從小麥起身、拔節起逐漸增加,到抽穗、灌漿達到高峰,以后平緩下降,直到成熟。水解氮的含量始終保持在70~80毫克/千克的水平。這種變化趨勢符合冬小麥從拔節到抽穗期需肥量多的營養特點,而到后期始終保持適量的氮素供應水平,在合理的水肥管理措施配合下,起著防止氮素過多和缺肥的緩沖作用。而中、低產冬麥田土壤易分解性有機質和水解氮的變化趨勢則呈上升或下降的圖式。水解性氮含量高峰出現在小麥生長前期和后期,不符合小麥的需肥特點。由于土壤中發生了上述變化,所以,高肥土壤供肥特點是高而平穩,地力產量甚至可高達每公頃5250千克左右。中肥麥田土壤則不同,受追肥影響較大,土壤氮釋放量前期較足,后期減少,地力產量每公頃只有2250多千克。所以在這種土壤上種植的冬小麥必須重施拔節肥才能增產。低產土壤的小麥應早追氮肥。據試驗,冬小麥所吸收的氮量中土壤氮占75.5%~77.2%,肥料氮只占22.8%~24.5%,為了使小麥增產,必須培肥地力。麥田土壤供磷水平比較平穩,沒有多大波動。小麥產量與土壤有效磷含量的關系較為密切。
小麥基肥用法用量
用作小麥基肥的肥料以有機肥料為主,配合施用磷肥及一部分氮肥。小麥是密植作物,能夠比中耕作物更有效地吸收利用基肥的養分。作小麥基肥用的有機肥料的用量因土壤肥力、有機肥的種類和質量、小麥的計劃產量而定。在北方冬小麥、玉米輪作中,往往是將有機肥用作冬小麥的基肥。麥收后,不再給玉米施用有機肥,讓玉米利用冬小麥有機肥的后效。在南方有條件種植綠肥的地區,應擴種夏季綠肥和秋季綠肥,用作冬小麥的基肥。有機肥的施用方法,以撒施為主,撒后隨即耕翻。從全國范圍來看,到20世紀80年代末,每公頃產3750~6000千克的冬小麥,有機肥用量達30~60噸。如果每公頃總施肥量按150~225千克氮計算,隨有機肥施用的氮量為90~180千克,約占總肥量的50%~60%。一般要求小麥基肥中的氮量應占總氮量的60%~80%。如按80%計算,除有機肥外,還應施用一部分氮素化肥作基肥,用量為每公頃60千克氮,小麥所需的磷肥一般也用作基肥。磷肥用量因土壤而異,一般為每公頃75~120千克P2O5。
在春麥區,由于春小麥是頂凌播種,播前無法深施有機肥,所以,基肥較好秋施,如果春施,應盡量施用腐熟的有機肥并混入少部分氮素化肥作基肥。因為春小麥生育期短,早春播種后地溫低,只有腐熟的有機肥料才能及時發揮肥效。春小麥每公頃的總施氮量略高于冬小麥,達225~300千克。由于春小麥生長期短,總施氮量中所用的氮素化肥應有40%~60%用作基肥和種肥,其余的用作追肥。南方氣候溫暖多雨,肥料的利用率高于北方,小麥的總施肥量應比北方少。
小麥種肥用法用量
小麥播種時施用適量的氮素化肥作種肥,能促進小麥生根發苗,提早分蘗。試驗證明,小麥出苗后由種子提供的氮素只能維持到一葉一心期。三葉齡幼苗體內的氮量有60%~80%是從營養環境中吸收的。因此,種肥對晚茬小麥和底肥不足的小麥有明顯的增產效果。可用作種肥的氮素化肥有尿素、硫酸銨。用氮肥作種肥時,為了提高種肥的肥效,應當注意種肥的施用方法和用量。尿素用量每公頃應在37.5千克以下,硫酸銨應在每公頃75千克以下。在種肥與種子混合施用時種肥與種子要混勻,種子與化肥事先應充分干燥,如需要用農藥拌種,應在拌種后把種子晾干,然后再與化肥混合,隨混隨播。除氮肥外,顆粒狀過磷酸鈣也可作種肥。在播麥前來不及施磷肥作基肥的情況下,磷肥作種肥的效果極為明顯。小麥苗期是磷營養的臨界期,小麥早在三葉期之前就已經由營養環境中吸收磷了。磷種肥的用量為每公頃75千克過磷酸鈣。
小麥追肥方案
冬小麥生育期間要進行多次追肥,以滿足它對養分的需要。秋、冬施用的追肥在南方稱為臘肥。在南方冬小麥沒有明顯的越冬期,小麥的分蘗和次生根在冬季仍緩慢生長。此外,由于復種指數高,種麥前往往來不及施足有機肥作基肥。再者,冬小麥分蘗期又是吸氮高峰,所以,為了促根、壯蘗,彌補基肥的不足,一般都要重施臘肥。臘肥的施用要因苗、因地制宜,早播麥、肥地、壯苗,宜多施土雜肥,晚麥、薄地、弱苗則應多施人畜糞尿,對水潑施。人畜糞用量為每公頃7.5~11.25噸。如果有機肥少,還可補施一部分氮素化肥作臘肥。北方,在小麥進入越冬期以后,可用馬糞等暖性肥撒在麥田里,起保溫作用,其中的水溶性養分還可隨秋冬的降水滲入土中。在鹽堿土地區,這種有機肥還有減少土壤水分蒸發、防止鹽分上升的良好作用。作臘肥施用的有機肥料實際上是冬肥春用。北方冬小麥在基肥較足或施了種肥的情況下,可不施分蘗肥。
到了早春,北方冬小麥返青后,對晚茬麥和弱苗應及時施返青肥促使麥苗盡快生長,鞏固冬前的分蘗,爭取一部分冬后分蘗,并使之成穗。如果基肥較足,麥苗生長較好,返青肥應少施,對前期肥料充足、麥苗生長旺盛的麥田,一般不施返青肥,結合控水控制冬后分蘗滋生,進行蹲苗,防止封壟過早,造成田間郁蔽和倒伏。高產小麥拔節肥的施用時間應該是在分蘗高峰期已過、拔節開始稍后待節間已定型、第二節已伸長、群體葉色褪淡時(藥隔形成期),追肥結合澆水滿足小麥第二個吸氮高峰的需要。追施拔節肥不僅能促進小麥植株的營養生長,而且還能使較多的光合產物向穗部輸送,從而加強小花分化的強度,縮小小花之間在發育上的差距,增加結實粒數,鞏固分蘗成穗,增加穗數。拔節肥的用量為每公頃45~60千克氮。
冬小麥拔節后是否還要追肥應根據小麥植株生長情況而定。旗葉露尖時如葉色轉淡則顯示小麥有可能脫肥,在這種情況下,應補施孕穗肥,每公頃15千克氮。孕穗肥的作用是提高葉片的光合強度,延長葉片的功能期,增強光合產物向幼穗輸送,增加粒數和粒重。
春小麥追肥應比冬小麥早,其原因在于春小麥穗分化開始早而且時間短,生長錐在三葉期開始伸長,到拔節時小穗和小花已分化完畢。為了爭取穗大粒多,春小麥應重施分蘗肥,于分蘗前二葉一心時施用,每公頃45~60千克氮,配合澆水,促蘗成穗。高產麥田,為了不使群體過大,在節間伸長始期適當推遲肥、水供應,進行蹲苗,使分蘗向兩極分化,到第三節伸長初期再施拔節肥,施肥后隨即灌水,以水促肥,使之及時發揮肥效,以滿足春小麥吸氮高峰的需要。低產春小麥則不宜蹲苗,拔節肥可適當早施。機械化栽培的旱地春小麥所用的化肥(氮肥和磷肥)應大部分作基肥施用,少部分氮素化肥用作追肥。在三葉期耙苗前用播種施肥機深施在小麥行間,然后耙苗,間接起覆土作用。春小麥第二個吸氮高峰(開花到乳熟)所需的氮大部分來自基肥和土壤氮。開花期追施氮肥只能提高籽粒蛋白質含量,改進品質,其增產作用較小。
以上就是小麥種植管理技術的簡單介紹。更多作物種植管理技術請關注1988.TV火爆農化招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