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們從原來的肥球育苗的前提下進行改善而變成玉米秸稈營養缽育苗。這種新技術就是經過以主要原料為丟棄的作物秸稈處理而成的的營養缽來取代原來的用手捏制肥團、方塊。進而使秸稈可以歸還農田、使幼苗的成活率大大的提高、實現抗旱澇節省資本增加產量等多處優點。
、需要選用適宜的苗床。我們選用的苗床地是要周圍都是農田,對于移栽可以方便,應在通風條件較好、苗床向陽,天地地勢平坦,供水方便,利于管理的地方。通常培育一畝大田的玉米苗,預備一定面積的苗床。給苗床采取地下式,在四周需要建筑床埂,對鋪蓋薄膜以及保溫有很大的幫助,對于苗床下部需要平整。
第二、對于配置營養土壤。采用三十到四十的腐熟有機渣料,基本材料以六十到七十的肥沃細土為主,需要根據100:1的比例添入經過磨細過篩的過磷酸鈣,尿素大約0.1公斤左右,通過把他們混合一起并攪拌均勻之后,添入清糞水到“手捏成團,觸地即散”備用。
第三、加強對苗床的管理。在種植到幼苗破土之前,首先需要保持溫度以及濕度,通常情況下在幼苗破土之前不準通風,如果棚膜上任何時候有汽水就可以不去進行澆水。在出苗之后需要依據苗床的墑情來補灌。在移栽幼苗之前的2到3天不要去澆水。在出針之前需要控制膜內的溫度要在35度之下;在出針之后,控制膜內的氣溫應在25度之下,避險出現燒苗。在長出葉之后,在晴朗的天氣上午大約九點左右膜里及膜外的溫差不是很大的時候需要揭膜進行通風,注意不住在中午高溫的時候突然地解開棚膜。
第四、需要進行合理科學的密植。建議在小苗的時候進行移栽,可以安排進行移栽時間在2到3葉的時候開始進行移栽,在小苗的時候進行移栽通常無緩苗期,并且有著很高的成活率。在進行移栽的時候需要按照計劃株間距離來進行分級的移栽,在移栽之后需要覆蓋上稀土,避免天氣干旱暴曬秸稈缽,阻礙根系的正常生長。需要采取寬窄行錯窩進行種植,通常對于緊湊型苗每畝需栽大約3200到3400株,對于半緊湊型苗每畝需栽種大約2800到3000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