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黃疸病,也叫小麥條銹病,是小麥生產上嚴重的病害,因為它分布廣,流行性強,危害嚴重,所以噴灑農藥時也很難控制,常給小麥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如下根據案例總結了一番,供參考。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國內小麥產區曾幾次暴發流行,給小麥生產造成嚴重危害,其中1990年大流行面積超過1.3億畝,造成小麥損失18.27億公斤,1996年發生9700多萬畝,2002年發生8300 多萬畝,2003年發生7400多萬畝。分析黃疸病頻發的原因,主要是致病新優勢小種上升,生產上主栽品種抗性喪失、大部分品種易感病,越冬菌源量大,春季氣象條件有利特別是4~5月份氣溫、降雨等條件適宜造成的。
黃疸病主要分布在西北冬春麥區、西南麥區及華北冬麥區,是一種典型的氣流傳播的流行性病害。條銹菌喜好溫涼,不耐高溫。通常發病從寄主基部葉片、葉鞘上發生,然后逐漸向上蔓延,苗期發病葉片上產生多層輪狀排列的鮮黃色夏孢子堆,成株葉片初發病時夏孢子堆為小長條狀,鮮黃色,橢圓形,與葉脈平行,呈虛線狀,后期表皮破裂,出現鐵銹粉狀物。植株感病后蒸騰作用明顯增強,表現局部萎蔫、枯死等缺水癥狀,致使小麥嚴重減產甚至絕收。
據監測,冬繁區去年秋苗發病普遍,今春病害發生早,發病面積大,發生范圍廣,病情重,感病品種多,再侵染嚴重。如果春季天氣條件適宜,黃疸病偏重發生甚至大流行的危險性較大,必須高度重視,加強監測與防治。在實際防治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加強系統監測和預警。各地要根據氣溫回升情況,結合歷史資料,適時開展田間調查,并搞好系統監測,密切注意病害發生、發展動態,及時發布預報,科學指導防治。要堅持定點調查與面上調查相結合,尤其是漢水流域麥區和豫南麥區是春季調查的重點,通常2月底到3月份這段時間要密切注意調查。華北麥區通常在4月份開展調查即可,這一地區發病初期調查病害如“大海撈針”,可發動農民群眾調查,對首先發現田間出現病葉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
二、分區開展防治。黃疸病春季防治是重點,要分區開展防治,重點打好春季菌源區的防治和春季流行區的應急防治兩場戰役。要重點抓好菌源地的早期防治工作。西南麥區、漢水流域等冬繁區要在冬季防治的基礎上,進行系統監測,密切注意病害的發展,重點做好發病中心、重發生田塊的防治,并于2月底3月份對發病田塊開展全面防控,特別是漢水流域麥田更是防治重點,切實加大防治力度,實行統一防治,既減輕當地危害,又有效壓低菌源向外傳播蔓延。西北麥區春季要及時調查,做到“帶藥偵查、打點保面”,病害流行期要全面防控。黃淮海麥區是黃疸病春季流行區,4月至5月上中旬是感病、流行期,要加強監測,其中豫南麥區3月中下旬到 4月份要抓好調查與監測,其他麥區4月中下旬至5月上中旬要抓好調查與監測,做到“發現一點,防治一片”,及時控制發病中心,當田間病葉率達1%左右時,要組織大面積噴灑,防止病害暴發成災。
三、注意科學用藥。三唑酮等三唑類殺菌劑具有高效、廣譜、殘效期長、內吸性好、用藥量低等特點,是防治黃疸病的藥劑,但由于一些地區長期使用,有些地方已產生一定的抗藥性,局部達中抗程度。據專家研究,有些地方原來使用同樣劑量三唑酮有效期近二個月左右時間,現在有效期僅二周左右;畝用藥量也比原來增加一倍左右,而且原來用藥1~2次即可,現在要用藥2~3次,普遍多打一次藥。這些都說明了抗藥性的問題。為此,要立項開展專門的研究。在實際防治中要注意選用單劑。除三唑酮外,還可選用丙環唑、烯唑醇、戊唑醇等,這些都是比較好的殺菌劑,要使用好,確保防效,防止或延緩抗性的產生。另外,噴藥時要注意選用高效的機動彌霧機,實行低容量噴灑,注意打均勻,提高防治效果。要教育、引導農民改變傳統、落后的施藥理念,避免水澆式、大容量噴灑,減少藥液浪費。機手噴藥行走時要注意步幅與速度,不要走得太快,同時要注意噴幅之間的銜接,不留未噴到藥的較大間花區。
四、抓好專業化統一防治。認真解決千家萬戶分散防治規模小、成本高、易中毒的問題,根本的方法是發展專業化防治。積極支持各類專業化組織的發展,正確引導他們大力開展專業化防治,對各類專業化防治組織購買植保機械等設備給予扶持與補貼,并在政策上給予傾斜,促進其健康發展。還可以采取統分結合的方式,比如統一技術方案、統一防治方法、統一防治用藥、分戶各自打藥等形式,切實提高防治效率和防治效果。
五、強化農藥市場監管。要加強農藥市場監管,農民用上“放心藥”。一是要結合農業部“農藥市場監管年”的部署與安排,積極組織開展小麥病蟲防治用藥市場監督抽查行動,特別是抓好三唑類殺菌劑市場檢查,要加大對農藥集散地和重點企業檢查力度,尤其是要重點抽查復配制劑,嚴肅查處違法生產經營行為,以及假冒偽劣產品,凈化農藥市場,農民用上“放心藥”。二是各級植保部門可結合試驗示范,向農民推薦一批質量優、防效好的農藥產品,供他們選用。三是積極為當地政府采購、招標提出建議。
六、加強抗病育種工作。要抓好抗病品種選育和品種合理布局。目前生產上種植的主題品種大多喪失了抗病性,應該說品種抗病性喪失是引起黃疸病流行的根本原因之一,選育與推廣抗病品種是經濟、有效的方法,要加大對抗病育種工作的支持力度,在項目、經費方面給予傾斜。植保工作者與育種工作者要加強合作,分工協作,產、學、研密切配合,聯合攻關,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加快抗病良種選育工作。要加強抗源鑒定、篩選、研究和利用。鑒于黃疸病致病小種易變的特點,以多抗病基因控制病菌多變為核心,以綜合利用多種抗銹性、實行抗源品種合理布局和組合配置為主要手段,在考慮結構性、適應性、豐產性的基礎上,選擇不同類型抗病品種進行合理布局,努力提高抗病水平。
七、抓好宣傳培訓和技術指導。由于農民不太容易掌握適宜的防治時間、防治用藥濃度等,因此要加強宣傳培訓和指導工作。一是要向基層干部和廣大農民積極宣傳、培訓黃疸病的暴發特點、防治用藥技術,讓他們熟悉和掌握調查方法、防治關鍵等技術要點;二是廣泛開展科學用藥知識普及培訓,通過舉辦培訓班、印發報紙、明白紙以及舉辦廣播、電視講座等多種形式,教育農民科學用藥,避免盲目打藥,減少成本,提高防治效果;三是積極開展技術指導,抓好示范,搞好現場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