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麥生長的過程中,到了小麥抽穗期,也即是小麥的楊華奇,這個時候是防治小麥赤霉病的關鍵,小麥一旦感染赤霉病,會導致籽粒不能正常灌漿,形成“白穗”,嚴重降低產量。防治赤霉病的適合時期較短,一旦錯過,將難以。根據以往經驗,部分農民在防治技術上存在以下問題,需在準確診斷的基礎上對癥解決。
選藥不準確。市場上防治赤霉病的藥劑很多,有的品種是兼治而非專治,有的是復方制劑,有的質量不達標。個別農民圖省事喜歡用復方或兼治品種,導致防治效果不佳。對策:到正規農資門市購買。選用藥效高、殘效期長的內吸性專用優質多菌靈或70%甲基硫菌靈,一般畝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克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70-100克穗部噴霧。在多菌靈使用較頻繁、抗性菌株比例較高的地區,可將多菌靈與戊唑醇交替使用,或用多菌靈與戊唑醇等的復配劑。
重治不重防。小麥赤霉病可防不可治。有的農民卻習慣在發病后。目前病菌處在潛伏期,若遇3天以上多陰雨天氣,赤霉病有可能偏重發生。對策:務必在小麥齊穗至揚花初期(10%揚花)及時噴藥預防。可根據天氣情況靈活掌握時間,如抽穗期天氣預報有連續陰雨,應抓住齊穗階段提前用藥;如抽穗期低溫日照少,則在始花期(5%-10%植株開花)用藥。
藥量不足。部分農戶為省時、省工,將1畝地的農藥放到1噴霧器中,加15公斤水,這樣用水量太少,難以噴灑均勻。對策:根據麥田密度,每畝地藥液以30-45公斤為宜,少不低于30公斤,即每畝用藥數量平均分配到2-3噴霧器藥液中。
方法不當。有的農戶將藥液重點噴到小麥葉片上,還有的不注意雨后補防和二次用藥。對策:重點對準小麥穗部均勻噴霧,不重噴、不漏噴,噴勻噴透。用藥次數要綜合考慮菌源量、發病情況、防治效果等因素,對于往年發病重的地塊和陰雨天氣較多時,要進行第二次防治,一般在次用藥后7天左右進行二次防治,同時注意雨后補噴。
以上就是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防治小麥赤霉病的常見誤區,希望上文可以為您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