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長出的玉米苗子,莫名奇妙的大面積發白、水稻田插秧沒多久,地里就出現了零星的白苗子,怎么回事?
這兩天發現大家很多都遇到了苗子白化的現象。
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苗子出現了白化?又該如何避免呢?我們來看一下。
關于白化,可以這樣理解
植物葉色白化主要就是指作物體內的葉綠素缺失突變,葉綠體不能正常發育,從而導致作物出現白化。
大部分白化苗都缺乏葉綠素,不能正常地進行光合作用。幼苗只能依靠種子中的胚乳提供的營養進行生長,當胚乳耗盡時植株就會死亡,導致苗期出現白苗、死苗。
在多種作物如水稻、煙草、小麥和玉米等上都出現過。
有研究表明,它與自然環境中的溫度、光照、激素、礦質營養等都有關系。
水稻白化苗
水稻田白化表現:播種育苗期和移栽秧苗后都可能會出現白化現象。
苗床白苗
1.苗床育苗時,若地膜(二層膜)揭膜過晚,會出現高溫烤苗現象導致幼苗發白。
建議有80%見綠時就及時撤膜。播種后到完全葉露尖期間,大棚溫度不要超過32℃,控制在25-28℃。
出現這種情況,要結合溫度及時通風煉苗,2-3天后秧苗會逐漸返綠。
2.連續低溫、陰雨天、沒有光照,光合作用受阻,不能正常合成葉綠素,也會造成白化現象。
3.苗床封閉藥害造成白苗。
原因可能是:
(1)打了封閉藥后,苗床溫度過高或過低導致出現藥害;
(2)苗床覆土過薄,封閉藥下滲;
(3)封閉后、出苗前澆水;封閉藥用量過大造成出現白苗。
4.育苗土殘留藥害
在施用過長殘效的除草劑(如咪唑乙煙酸、氯嘧磺隆、異噁草松或莠去津等)的地塊上取土育苗,會造成水稻幼苗出現干枯、黃化、白化、萎縮、畸形、僵苗、死苗等藥害癥狀。
旱田使用氯磺隆、氯嘧磺隆、咪唑乙煙酸等除草劑三年內,或使用莠去津兩年內,取其土壤做水稻育苗土仍可發生藥害。
為起見,不能用三年內曾施用過長殘留除草劑地塊的土壤作為水稻的育苗床土。
所以在育苗取土過程當中,如果是客土育苗,采用的是旱田地的土,一定要提高警惕,必須了解近三年旱田地除草劑用藥及用量情況,選擇沒有長殘留除草劑的土做育苗用土,以免對秧苗造成不利影響,產生藥害。
若條件不允許,只能使用含有長殘留除草劑的土育苗,一定要做好相應的“解藥害”措施。及時使用解藥害產品:蕓苔素、碧護、生物菌劑等等,同時要加強溫濕度管理。
秧苗移栽白化
秧苗移栽后出現白化主要是營養元素缺乏、除草劑藥害或肥害引起。
1.植物體內缺少鋅等微量元素。
缺乏營養元素時,不能正常合成葉綠素,就會出現白化苗,這種苗子經過后期積極防治后,對后期產量影響不大。
如受低溫、病害(如立枯。┑扔绊,水稻秧苗根系活力差,不能從土壤中吸收鋅等營養元素會引起秧苗白化。
2.除草劑殘留
某些除草劑如異噁草松等在土壤中殘留量大,插入秧苗后,也有可能引起秧苗白化。
3.縮二脲毒害
水稻施用含縮二脲含量高的尿素后會出現受害癥狀。
長出的秧苗在第二葉長出的時候就可能會出現白化現象,第三片葉及葉鞘的全部或局部發白,葉枯失水,縱向卷縮枯死。
白化苗呈零星斑駁或條狀分布。
防治措施:
(1)對白化秧苗噴施含鋅元素微肥,能通過秧苗葉片快速補充營養、減輕癥狀。
有條件的可以加復硝酚鈉(能促進作物營養生長),促進秧苗恢復。
(2)如果秧苗發生立枯病,根系腐爛,可以考慮用代森猛鋅、惡霉靈、嘧菌酯等藥灌根或噴淋防治。
(3)對于水稻受縮二脲引起毒害時,需立即換水勤排勤灌,排灌2~3次后基本能消除毒害,然后再根據苗情追施復混肥,以促進秧苗生長。
玉米田幼苗白化
白化苗是玉米上常見的一種苗期病害,生產中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
1.一種是小苗一出土就表現為白苗。
遺傳因素影響導致玉米品種耐低溫能力差,根系吸收的養分不能滿足合成葉綠素的需要,造成植株因缺乏葉綠素而不能自營生活,玉米剛一出苗就表現白化,不久便死去,這種叫做致死基因白化苗。
由遺傳因素導致的玉米白化,是不能夠通過進行控制的。這種基因型白化一般一塊地很少,屈指可數。
2.另一種主要是土壤缺鋅導致的。
玉米缺鋅,一般在出苗后十天左右就有葉片失綠現象,即“白芽”病。3-6片葉時更為明顯。
新生幼葉脈間失綠,呈淡黃色或黃白色,葉片基部發白,俗稱“白苗”病。
以后可以觀察到老齡葉片脈間失綠條紋,在主脈和葉緣之間形成較寬的黃色至黃白色帶狀失綠區,嚴重時以棕褐色大條斑狀枯死,生長受阻,節間變短,植株矮小,結實少,禿尖缺粒,嚴重減產。
缺鋅的玉米田,發現零星發生時及時補充營養,也能恢復過來。
所以作物出現白化苗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因素:
(1)遺傳基因
(2)溫度、光照不適宜
(3)除草劑持效期長,對后期作物幼苗產生為害
(4)肥害等
在現實遇到白化情況時要先搞清楚是哪種原因導致的,再針對性的做出一些補救措施。
另外,還有哪些原因可能會導致出現白化苗,文中沒有涉及到的,還望大家多補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