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的選購對有些不太懂農業知識的農戶來說是很困難的,只是偏聽售藥者的一番說辭,結果買回了不對癥的農藥,更嚴重的也許會造成很大的損失。
選藥盲目跟風
大部分農民購買農藥比較盲目,比較依賴經銷商的推薦,也沒有品牌意識,有很強的從眾心理,見別人買什么就買什么,常跟風選擇大多數人購買的產品,對產品的質量和性能沒有獨立的判斷鑒別能力。
很多農民買農藥時看的都是商品名,哪個名字叫得響,功效說得好,就選哪一個,而不注意看產品的有效成分含量和使用性能說明。另外,很多農民選購農藥時都想選擇、立馬的農藥,認為這樣的農藥效果好,一味地追求性,忽視了產品的性。
易受獎品促銷影響
現在很多農藥產品銷售實行有獎促銷,比如買三百元的農藥送電飯鍋、噴霧器等,很多農民為了要禮品,刻意湊夠二三百元。還有一些農民不看選購的農藥質量和效果,只看帶的促銷品是什么。試想送的禮品價值一百多元,農藥實際價值才有多少?
一些地方農藥經銷商花樣翻新,搞起了有獎促銷,像夠二百元可以抓獎,大獎有電視機、電動車等,農民進城買藥本來就眼花繚亂,經銷商一忽悠,農民就容易“中招”。獎品促銷讓部分經銷商短暫獲利頗豐,刺激消費也確實讓門店一時間門庭若市,但是促銷背后卻隱藏著產品質量和價格的危機。重價格而輕質量
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選擇價格相對較高但質量好的農藥產品,但仍然有很多農民買農藥看重價格而輕視質量。十年前一般農藥十元錢一斤,現在農藥原藥價格不斷上漲,很多農民還是把價格界定在十元一瓶五百克的農藥,很多農民進了門,不看含量,超過十元就覺得貴。十元五百克,農藥質量何來?
農民把低價位產品買回家,只能加大數倍使用量,不但效果不理想,持效期也不長。要么就多打上幾遍藥,三天一遍,五天一遍,即使地里沒蟲子,也要打一遍藥,圖的就是個安心,其實就是對農藥質量不放心。這樣算下來其實不但沒有省錢,反而更費工費力費錢,并且還加大了對田間環境的污染。擅自加大藥量
很多農民使用農藥時,往往會將多種農藥進行復混,而且擅自加大用量,并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樣的效果會優于單種產品,但這樣做極易出現藥害,并會造成農藥浪費,也易造成農產品農殘超標。
近年來隨著農藥的廣泛應用,很多害蟲產生了抗藥性,農藥重復使用是重要原因。以往農民會交替使用不同農藥品種,現在很多人圖省心,希望購買一種全能產品,即殺蟲、殺蚜、殺螨蟲為一體的全能型產品。一種產品今天用了明天用,農作物一生只用一種農藥,難免會出現頑固害蟲。
有了病蟲害才開始防治
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很多農民是見蟲后治蟲、見病后治病,在發現有了病蟲害的時候才開始應對,而不注重綜合防治措施的應用。
其實病蟲害防治應采取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辦法,摸準害蟲的發生習慣,及時、有效的防治要比發現了再去治效果好很多。而發生病蟲害以后,防治難度加大,不但對農作物造成危害,也相應增加了農藥用量,所以,有句話叫治卵不治蟲、治蟲不見蟲,推崇的就是提前預防、未雨綢繆的理念。溝通不暢
農藥產品的多元化,讓農民對很多農藥不甚了解,這就需要懂技術的經銷商多加以指導。
比如很多農民認為農藥的乳油劑型效果好,兌水發白就認為是真藥,而兌水不發白的水乳劑則認為是劣質農藥,這個問題如果不告訴農民,他們就會誤以為選購了偽劣農資。還有些農藥品種在這種作物上使用效果很好,但在別的作物上就不一定適用,并且在不同作物上的使用方法也不同。這就需要農民和經銷商多溝通,把產品使用的注意事項都問明白,以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綜上所述的這些農藥購買和使用方面的誤區,希望能給農民朋友提個醒,在今后的購藥用藥過程中盡量避免,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