蕹菜是生活中常見的蔬菜,味道鮮美可口,營養豐富。白銹病是蕹菜的常見病害,分布普遍,危害較重。危害葉片、葉柄和嫩莖,嚴重發生時顯著降低產量和品質,甚至造成絕收。
【癥狀】葉片表面生淡黃色褪綠斑,后漸變褐色,葉片背面相對應的部位生有隆起的白色皰斑,近圓形或不規則形,有黏質感。此種皰斑是病原菌的孢子囊堆,皰斑破裂后,散出白色粉末狀物(病原菌的孢子囊)。成為空皰。發病嚴重時病葉扭曲畸形,易脫落。葉柄和嫩莖膨腫,也出現白色皰斑。
【病原菌】為旋花白銹菌,是一種卵菌。
【發病規律】病原菌以卵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和糞肥中越冬或越夏。卵孢子可存活2年以上。種子表面也可能附著卵孢子。下一季蔬菜出苗后,卵孢子同步萌發,產生泡囊,泡囊產生游動孢子,游動孢子借雨水傳播,粘附在葉片上。游動孢子靜止后在水滴中萌發,產生芽管,芽管經由葉片的氣孔而侵入,引起初侵染。病原菌的菌絲在葉肉細胞間蔓延,并在葉片背面生出白色皰斑,這是病原菌的孢子囊堆。其表皮破裂后,散出孢子囊,借風雨或農事操作傳播,引起再侵染。孢子囊萌發適溫度為25℃-30℃。萌發后產生游動孢子,游動孢子萌發產生芽管而侵入。較低的溫度適于白銹菌侵入,但侵入后在寄主體內擴展,則需要較高的溫度,若白晝氣溫低于23℃,不表現癥狀。
連作田間遺留菌源數量多,發病早而重。土質瘠薄,營養缺乏或氮肥施用過多、過晚,植株抗病能力降低時,發病早而重。地塊低洼積水,灌溉不當或植株密度過高,通風透光不足,晝夜溫差大,露水重,都使白銹病嚴重發生。
【防治方法】重病田與其他蔬菜輪作2-3年或換種水稻1—2年。收獲后及時田間病殘體,清潔田園。種植抗病、輕病品種,據海南省報道,泰國種、細葉種和柳葉種較抗病。選用無病地生產的不帶菌種子,必要時種子可用72%克露可濕性粉劑或安克·錳鋅69%可濕性粉劑拌種,用藥量為種子重量的0.3%。
低濕地區實行高壟、高畦栽培,合理密植。蕹菜對肥水需求量大,宜施足基肥。定植田每667平方米基施腐熟有機肥3000千克、蔬菜專用肥75千克做基肥。追肥宜前輕后重,避免偏施氮肥,每次采收后施1次肥。
遇到寒冷天氣,在畦上搭塑料小拱棚保溫。要合理灌溉,干旱時溝灌,及時通風降濕,外界氣溫升高到蕹菜生長的適宜溫度后,逐漸撤除小拱棚和大棚膜。發病初期摘除病葉,攜出田外銷毀。
蕹菜生產周期短,宜選用持效期短、、高效低毒藥劑。發病初期開始噴藥。可選用的常用藥劑有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2.2%菌可凈(霜霉威)水劑800倍液,或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2%克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等。通常每7-10天噴1次藥,連噴2-3次。棚室內還可用5%百菌清粉塵劑或5%霜脲·錳鋅粉塵劑噴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