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是我國重要的大田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極為廣泛。在小麥種植過程中,黃矮病毒病的出現嚴重影響了小麥的產量,本文將為大家介紹小麥黃矮病毒病的藥劑防治技巧,供大家參考使用。
小麥黃矮病毒病主要表現葉片黃化,植株矮化。葉片典型癥狀是新葉發病從葉尖漸向葉基擴展變黃,黃化部分占全葉的1/3—1/2,葉基仍為綠色,且保持較長時間,有時出現與葉脈平行但不受葉脈限制的黃綠相間條紋。病葉較光滑。發病早植株矮化嚴重,但因品種而異。冬麥發病不顯癥,越冬期間不耐低溫易凍死,能存活的翌春分蘗減少,病株嚴重矮化,不抽穗或抽穗很小。拔節孕穗期病病的植株稍矮,根系發育不良。抽穗期發病僅旗葉發黃,植株矮化不明顯,能提穗,粒重降低。與生理性黃化區別在于,生理性的從下部葉片開始發生,整葉發病,田間發病較均勻。黃矮病下部葉片綠色,新葉黃化,旗葉發病較重,從葉尖開始發病,先出現中心病株,然后向四周擴展。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病毒只有經由麥二叉蚜(Schizaphisgraminum)、禾谷縊管蚜(Rhopalosiphumpadi),麥長管蚜(Sitobionavenae)、麥無網長管蚜(Metopolophiumdirhodum)及玉米縊管蚜(R.maidis)等進行性傳毒。不能由種子、土壤、汁液傳播。16—20℃,病毒潛育期為15—20天,溫度低,潛育期長,25℃以上隱癥,30℃以上不顯癥。麥二叉蚜在病葉上吸食30分鐘即可獲毒,在健苗上吸食5—10分鐘即可傳毒。獲毒后3—8天帶毒蚜蟲傳毒率,約可傳20天左右。以后逐漸減弱,但不終生傳毒。剛產若蚜不帶毒。冬麥區冬前感病小麥是翌年發病中心。返青拔節期出現一次高峰,發病中心的病毒隨麥蚜擴散而蔓延,到抽穗期出現第二次發病高峰。春季收獲后,有翅蚜遷飛至糜、谷子、高粱及禾本科雜草等植物越夏,秋麥出苗后遷回麥田傳毒并以有翅成蚜、無翅若蚜在麥苗基部越冬,有些地區也產卵越冬。冬、春麥混種區5月上旬冬麥上有翅蚜向春麥遷飛。晚熟麥、糜子和自生麥苗是麥蚜及病毒越夏場所,冬麥出苗后飛回傳毒。春麥區的蟲源、毒源有可能來自部分冬麥區,成為春麥區初侵染源。
冬麥播種早、發病重;陽坡重、陰坡輕,旱地重、水澆地輕;粗放管理重、精耕細作輕,瘠薄地重。發病程度與麥蚜蟲口密度有直接關系。有利于麥蚜繁殖溫度,對傳毒也有利,病毒潛育期較短。冬麥區早春麥蚜擴散是傳播小麥黃矮病毒的主要時期。小麥拔節孕穗期遇低溫,抗性降低易發生黃矮病。該病流行與毒源基數多少有重要關系,如自生苗等病毒寄主量大,麥蚜蟲口密度大易造成黃矮病大流行。
【防治方法】:(1)鑒定選育抗、耐病品種一些農家品種有較好的抗耐病性,因地制宜地選擇近年選育出的抗耐病品種。(2)治蚜防病及時防治蚜蟲是預防黃矮病流行的有效措施。拌種甲拌磷原液100—150g加3—4kg水拌麥種50kg,也可用種子量0.5%滅蚜松或0.3%樂果乳劑拌種,逐步取代甲拌磷。噴藥用40%樂果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滅蚜松乳油1000—1500倍液、2.5%功夫菊酯或敵殺死、氯氰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50%對硫磷乳油2000—3000倍液。也可噴1%對硫磷粉或1.5%樂果粉每667m21.5kg,抗蚜威每667m24—6g。毒土法40%樂果乳劑50g對水1kg,拌細土15kg撒在麥苗基葉上,可減少越冬蟲源。(3)加強栽培管理,及時消滅田間及附近雜草。冬麥區適期遲播,春麥區適當早播,確定合理密度,加強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4)冬小麥采用地膜覆蓋,防病效果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