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食用的一種蔬菜,味道鮮美可口,營養豐富,深受人們喜愛。在豇豆種植過程中,灰霉病的出現嚴重危害了豇豆的正常生長,本文將為大家介紹豇豆灰霉病的防治技巧,供大家參考使用。
豇豆灰霉病病菌以菌絲、菌核或分生孢子越夏或越冬。越冬的病菌以菌絲在病殘體中營腐生生活,不斷產出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條件不適病部產生菌核,在田間存活期較長,遇到適合條件,即長出菌絲直接侵入或產生孢子,借雨水濺射或隨病殘體、水流、氣流、農具及衣物傳播;腐爛的病莢、病葉、病卷須、敗落的病花落在健部即可發病。菌絲生長溫限4—32%,***適溫度13—21℃,高于21℃其生長量隨溫度升高而減少,28℃銳減。該菌產孢溫度范圍1-28℃,同時需較高濕度;病菌孢子5—30℃均可萌發,***適13-29℃。孢子發芽要求一定濕度,尤在水中萌發較好,相對濕度低于95%孢子不萌發。病菌侵染后,潛育期因條件不同而異,1—4℃接種后1個月產孢,20℃接種后7天即產孢;生產上在有病菌存活的條件下,只要具備高濕和20℃左右的溫度條件,病害易流行。病菌寄主較多,為害時期長,菌量大,防治比較困難。
【癥狀】:豇豆葉、莖、花、莢果均可染病,一般根莖部向上先顯癥,初現深褐色,中部淡棕色或淺黃色,干燥時病斑表皮破裂形成纖維狀,濕度大時上生灰色霉層。有時病菌從莖蔓分枝處侵入,致病部形成凹陷水浸斑,后萎蔫。苗期子葉染病呈水浸狀變軟下垂,后葉緣長出白灰色霉層,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葉片染病,形成較大的輪紋斑,后期易破裂。莢果染病先侵染敗落的花,后擴展到莢果,病斑初淡褐至褐色后軟腐,表面生灰霉。
【防治方法】:由于此病侵染快且潛育期長,又易產生抗藥性,目前主要推行生態防治、農業防治與化學防治相結合的綜防措施。(1)生態防治。棚室圍繞降低濕度,采取提高棚室夜間溫度,增加白天通風時間,從而降低棚內濕度和結露持續時間,達到控病的目的。(2)及時拔除病株,攜出田外燒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