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豆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大田豆類作物,種植面積非常廣泛。在蠶豆種植過程中立枯病是一種常見的病害,如果不能及時防治就會導致蠶豆嚴重減產,本文將為大家介紹蠶豆立枯病的防治技巧。
蠶豆立枯病又稱絲核菌莖腐病,蠶豆各生育階段均可發病。主要侵染蠶豆莖基或地下部。莖基染病多在莖的一側或環莖現黑色病變,致莖變黑。有時病斑向上擴展達十幾厘米,干燥時病部凹陷,幾周后病株枯死。濕度大時菌絲自莖基向四周土面蔓延,后產生直徑1—2mm、不規則形褐色菌核。地下部染病呈灰綠色至綠褐色,主莖略萎蔫,后下部葉片變黑,上部葉片僅葉尖或葉緣變色,后整株枯死,但維管束不變色,葉鞘或莖間常有蛛網狀菌絲或小菌核。此外,病菌也可為害種子,造成爛種或芽枯,致幼苗不能出土或呈黑色頂枯。
【病原】:RhizoctoniasolaniKuhn稱立枯絲核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態: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稱瓜亡革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菌絲絲狀,具分枝,分枝處常有縊縮,初無色,后深褐色,菌絲寬度不等,寬處12—14um。菌核由桶狀細胞結聚形成,初白色,后呈深褐至黑色,形狀不一,常結合成塊,直徑l一10mm或更大。有性階段生在深褐色菌絲上,形成灰色子實層,層內混生有擔子,其頂抽出4個小枝,頂生單個擔孢子,擔孢子無色透明,卵圓至橢圓形,大小8—13×4-7(um)。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主要以菌絲和菌核在土中或病殘體內越冬。翌春以菌絲侵入寄主,在田間輾轉傳播蔓延。該菌侵染蠶豆溫限較寬,土溫l0一28℃均能產生病痕,以16—20℃為***適,長江流域11月中旬至翌年4月發病。土壤過濕或過干、砂土地及徒長苗、溫度不適發病重。該菌寄主范圍廣,國內已報道有80多種植物可被侵害,如十字花科、茄科、葫蘆科、豆科、傘形花科、藜科、菊科、百合科等多種蔬菜。
【防治方法】:(1)輪作提倡與小麥、大麥等輪作3—5年,避免與水稻連作。(2)適時播種春蠶豆適當晚播,冬蠶豆避免晚播。(3)加強田間管理,避免土壤過干過濕,增施過磷酸鈣,提高寄主抗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