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大田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非常廣泛。在小麥種植過程中,粘蟲的出現嚴重影響了小麥的正常生長,本文將為大家介紹小麥粘蟲出現的原因,供大家參考。
小麥粘蟲是廣大農民朋友頭疼的問題,小麥粘蟲的習性是怎樣的?了解到這一點針對于農作物小麥粘蟲的防治會有更好的科學方法,從而危害也會減少到***低。
近幾年,我省中南部夏玉米大多采取貼茬播種,極有利于黏蟲在夏玉米田產卵孵化為害,加上小麥機械收割留茬高,田中殘留的小麥秸稈量大,使得二代黏蟲幼蟲隱藏在麥秸稈下為害剛出土不久的夏玉米幼苗,發生嚴重年份能造成毀種。關于小麥粘蟲的發生特點如下:
黏蟲成蟲具有遠距離遷飛的習性,春季由南方向北逐漸遷移為害,秋季又由北遷飛回南方為害。我省中南部一年發生3-4代,成蟲晝伏夜出,黃昏時覓食。成蟲對燈光、糖醋液有較強趨性。雌蟲產卵趨向黃枯葉片,在玉米苗期卵產在葉片,成株期產在穗部苞葉或果穗花絲等處,形成縱卷條狀卵塊,每個卵塊20-40粒,多者達200-300粒。每頭雌蟲一生產卵1000-2000粒。黏蟲喜好潮濕氣候,相對濕度75%以上,溫度23℃-30℃有利于成蟲產卵和幼蟲存活。幼蟲有6個齡期,1-2齡幼蟲多隱藏在作物心葉,取食葉肉,只殘留表皮。3齡后將葉片咬成不規則缺刻,密度大時能將葉片吃成僅留下葉脈。4齡后幼蟲具假死性并進入暴食階段,大發生時有群集轉移危害的習性。幼蟲老熟后停止取食,爬入3-4厘米的土層中作土繭化蛹。
小麥粘蟲由于其具有多食性、遷飛性、暴發性等特點,往往在局部地區突然暴發成災。因此,提醒大家做好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