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大田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非常廣泛。在小麥種植過程中,根部病害是比較常見的,如果不及時防治就會導致小麥嚴重減產,本文將為大家介紹小麥根部病害的防治措施。
1.選用抗耐病品種:目前生產上還沒有發現抗根病品種,但品種間抗性存在差異,據調查:昌樂5號、運輻早、豫麥14、百泉41、豫麥13、煙農15等6個屬高抗品種;魯麥1號、2號、15號、18號、山農18、掖選1號、太山1號、京花1號、鄭州75、晉麥32、豐抗12、陜213等為中抗品種。因此,生產上因地制宜地選種抗耐病品種,對防病可起到良好的作用。
2.輪作倒茬:根病是土傳病害,由于長期施行小麥——玉米一年兩作制,導致病菌在土壤中大量積累,實行輪作倒茬能有效減輕病害的發生。
輪作方式應堅持1-2年換種一次非寄主作物。棉麥兩熟輪作,小麥、玉米、花生兩年三作制,小麥與蔬菜、綠肥等作物輪作均有良好的控制病害的效果。
3.增施有機肥:化肥的長期過量施用,導致土壤板結、透氣性差。增施有機肥,可為小麥提供較全面的營養,發揮小麥植株抗病性,改善土壤理化特性,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增強微生物間的競爭性,可有效降低發病率。可畝用4500公斤以上充分腐熟的有機肥。
4.適期晚播:播種期的早晚顯著影響病害的發生程度。據調查,播種越早,發病越重。播種越早,冬前有效積溫愈高,植株群體加大,田間環境條件有利于病菌的生長和侵染,病菌侵染早,侵染期長,導致病情基數高。適期晚播,能減輕病害的發生。
5.精量播種:播種量對根病發生有明顯影響。播種量大,小麥群體密度過高,通風透光條件差,有利于病菌的繁殖生長,合理控制播種量,建立合理群體,壯個體,改善田間生態環境,能控制病害發生。提倡精量播種。
6.合理施肥:保持N、P、K的適宜比例,對控制病害的發生尤為重要。N、P、K肥比例失調的田塊,特別是施N過量和晚施N田塊,麥株旺長,組織柔嫩,降低了植株的抗病性。土壤中缺P甚至過量施P能促進根系發育,適量施N有利于發揮P的作用。增施K肥不僅有增強抗病性,減輕病害發生的作用,而且土壤中缺K肥時,增施K肥還有提高N肥利用率的作用,明顯促進生長和增產。增施Zn肥,能夠調節土壤pH值,抑制病菌繁殖。
7.田間雜草:田間雜草危害嚴重的地塊,不僅田間通風透光差,濕度大,有利于病菌滋生與繁殖以及病害的發生與蔓延,而且雜草與作物爭肥爭空間,田間郁蔽,造成植株長勢差,抗逆性降低。據調查在相同栽培條件下,雜草密度為2.7株/m2的田塊,紋枯病的病情指數為9.92,病莖率為3.51%,而雜草密度為26.4株/m2的田塊,病情指數達29.22,病莖率高達50.63%。不論用人工或化學除草,都可以明顯地減輕根病的發生程度,而且冬前除草效果顯著好于春季除草。
8.田間排水:麥田排水的好壞,可直接影響發病的輕重。排水不良、地勢低洼的麥田,土壤濕度大,病菌生長量大,麥子長勢差,抗病力弱,發病嚴重;田間濕度低,不利于病菌的生長繁殖,麥子發育正常,發病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