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菌核病是真菌性病害的一種,容易侵害蔬菜,若不及時采取防治措施,會延誤防治時機,導致嚴重的產量降低。那么蔬菜菌核病的危害特點是什么?如何防治蔬菜菌核病?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一、危害特點:
1.侵染力強、危害作物多:主要危害萵筍、白菜類、甘藍、芹菜、蘿卜、辣椒、番茄、茄子、馬鈴薯、黃瓜、西葫蘆、菜豆、胡蘿卜等。
2.傳播途徑多:主要有帶菌的種子、秧苗、土壤、病株殘體、農事操作和工具等。
3.發病時間長:菌核產生的子囊孢子一年有兩個萌發高峰期且菌核并不在同一時間萌發,而是參差不齊,延續一段相當長的時期,這大大提高了侵染效率。在我縣一年四季均發病,尤以每年10月至次年4月發病較重。
4.危害損失大:發病的萵筍多在臨近成熟采收時發現莖桿表皮腐爛,失去商品價值。2004年九街鎮此病造成的損失平均每畝就在200元以上。2009年四街鎮七街村大棚萵筍損失更重,發病率在40﹪以上,有的甚至絕收。
二、發生規律:
1.病菌的侵染循環:病菌主要以菌核(休眠體)的方式存在于種子、土壤、病株殘體中。在適宜的條件下產生子襄盤,遇空氣濕度適宜時,子襄孢子被放射到空中并被風吹散,在植株的葉片、花蕾、嫩梢或衰老的或局部壞死的組織上侵入并引起發病。以后,田間的再侵染,主要通過病健株或病健花果的接觸,也可通過田間染病雜草與健株接觸傳染。越夏或越冬的菌核成為翌年病害初侵染源。
2.病菌特點:菌核一般在干燥土壤中存活3年以上,潮濕土壤中存活1年左右,水中經1個月即腐爛死亡。該菌發育適溫20℃,高至35℃,低至5℃。50℃經5分鐘即致死。
3.癥狀:以萵筍為例,該病發生于莖用萵筍的基部。染病部位多呈褐色水漬狀腐爛,濕度大時,病部表面密生棉絮狀白色菌絲體,后形成菌核。菌核初為白色,后逐漸變成鼠糞狀黑色顆粒狀物。染病株葉片凋萎終致全株枯死。(留種株和油菜多在終花期后發病,先從近地面莖基部或接觸土壤的衰老葉片邊緣、葉柄開始發病,進而蔓延到莖部。莖上病斑水浸狀,稍凹陷,初為淡褐色,后變灰褐色。后期病莖組織朽爛,莖部中空,內生黑色菌核。嚴重發病的,病莖或整個留種株提前枯死;發病輕的,生長衰弱,角果和籽粒瘦小。角果上也可灰褐色不規則形病斑,莢內亦生黑色菌核。)
4.發病條件:溫度20℃,相對濕度高于85%發病重。此外種植密度過大,通風透光條件差,排水不良的低洼田塊,或偏施氮肥,連作地發病重。
三、防治方法:
(一)農業防治
1.實施水旱輪作,消滅或減少田間病源。旱作田可進行深翻或土壤淹水,菜田淹水18~30天,可以殺死大部份土表菌核,夏季天氣炎熱時淹水效果更好。
2.無菌土(未種植過該病寄主作物的土壤)育苗;
3.選用抗病優良品種。
4.播前用10—14%的鹽水先漂種2~3次,再用50℃溫水浸泡10分鐘,盡可能減少種子帶菌;
5.加強栽培管理。
①深耕田塊,開深溝、起高墑,注意田間排水,避免大水漫灌;
②合理密植,增加植株通透性;
③多施有機肥(腐熟農家肥)做基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防止植株陡長;
④認真清潔田園,可減少田間病源和病害發生的環境條件。
(二)化學防治
1.苗床土壤消毒。每平方米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8克均勻撒于墑面,然后耙入土中,可減少初侵染源;
2.在發病前或始病期開始噴施殺菌劑防治,殺菌劑可選用50%腐霉利(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5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12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防治3—4次。生長早期,需在植株基部和地表噴霧,開花期后轉至植株上部;噴藥時注意選擇晴天下午,葉片上不要有水,以免發生藥害。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介紹的蔬菜菌核病的危害特點、發生規律及其防治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了解更多農業種植精彩內容,請關注1988.TV或者掃碼下載火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