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紋枯病,別名小麥立枯病、尖眼點病,是一種小麥常見病害。病株于抽穗前部分莖蘗死亡,未死亡的病蘗也會因輸導組織被破壞,而影響麥株正常生長發育,導致產量和質量的降低。那么小麥紋枯病的癥狀是什么?怎么防治小麥紋枯病?
一、癥狀
小麥不同生育階段均可受害,小麥發芽后,其根莖、葉鞘即可受害,發病初期,在近地表的葉鞘上產生淡黃色小斑點,后發展成典型的黃褐色梭形或眼點狀病斑。嚴重病株基部莖節腐爛,幼苗不抽新葉,猝倒而死亡。小麥生長中后期,葉鞘上的梭形病斑聯合,呈云紋狀,中間淡黃褐色,周圍有較明顯的棕褐色環圈。病斑可沿葉鞘向植株上部擴展,直至劍葉,可形成青褐色至黃褐色花稈,葉鞘及葉片早枯。麥株間濕度高時,病斑也可向內發展深入莖稈,導致爛莖,造成倒伏、枯孕穗或枯白穗。病株中下部葉鞘的病斑表面產生白色霉狀物,并糾集成團,淡黃色至黃褐色,然后形成許多散生的、球形或近球形的褐色、直徑1mm~2mm的小顆粒狀物(菌核)。
二、防治技術
實行精量半精量播種技術,控制田間密度,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同時實行配方施肥,以基肥和有機肥為主,增施磷、鉀肥,切忌偏施氮肥,以免引起麥苗貪青晚熟,誘發病害加重危害。
在合理密植,搞好肥水管理的基礎上,進行適期防治,才能有效地控制該病。由于紋枯病發病初期癥狀不明顯,往往不能引起人們的重視,一旦田間癥狀表現出來,已經錯過了防治關鍵時期。通過試驗和實踐證明,小麥拔節期是防治小麥紋枯病的適當時期,過早或過晚效果都不理想。當麥田病株率15%—20%時,每畝用20%三唑酮50—80毫升對水50公斤或12.5%禾果利15克對水50公斤莖基部噴灑。也可用5%井岡霉素水溶性粉劑,每畝用藥100~150克,兌水100~150公斤,粗噴霧,或兌水15~25公斤低量噴霧。對感病品種早播、連作麥田,氮肥施用過多或不足的田塊,一般防治兩次(間隔15天左右),防治效果更好。
以上就是小編介紹的小麥紋枯病的癥狀和防治技術,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了解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1988.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