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花葉病毒病是另一種對大豆生產危害較大的病害,由于防治困難,又有植物癌癥之稱。那么大豆花葉病毒病的發生規律和防治方法是什么?一起來看一看吧。
一、大豆花葉病毒病癥狀及危害
大豆花葉病毒病普遍發生于全國各大豆產區,嚴重影響大豆產量和品質,大豆受害嚴重時,結莢少或不結莢,褐斑粒多,一般減產25%以上,甚至高達95%,幾乎絕產。
大豆花葉病毒病可分為輕花葉型、皺縮花葉型和皺縮矮化型。
1、輕花葉型:病葉呈黃綠相間的輕微淡黃色斑駁,植株不矮化,可正常結莢,抗病品種或后期發病品種植株多表現此種癥狀。
2、皺縮花葉型:病葉呈明顯的黃綠相間的斑駁,皺縮嚴重,葉脈褐色彎曲,葉肉呈泡狀突起,暗綠色,整個葉緣向后卷,后期葉脈壞死,植株矮化。
3、皺縮矮化型:植株葉片皺縮,輸導組織變褐色,葉緣向下卷曲,葉片歪扭,植株節間縮短,明顯矮化,結莢少或不結莢。
4、褐斑籽粒:受感染的大豆子粒,種皮上產生褐色或黑色的斑紋(褐斑粒),斑紋的顏色與臍色一致或稍深,有時斑紋波及整個子粒表面,但多數呈現放射狀或帶狀。斑紋發生情況受品種和發病程度影響。
二、大豆花葉病毒病傳播途徑和發病原因
大豆花葉病毒病主要在種子里越冬,成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種子帶毒率高低與品種抗病性和植株發病早晚有關。一般感病品種的種子帶毒率高,重者可達80%以上,開花前發病重的植株上結的種子帶毒率亦高,為30%~40%。抗病品種或開花后侵染發病的種子帶毒率低。大豆花葉病毒主要通過大豆蚜、桃蚜、蠶豆蚜、苜蓿蚜和棉蚜來傳播,也可通過汁液摩擦傳播。
1、發病初期蚜蟲1次傳播范圍在2米以內,5米以外很少,蚜蟲進入發生高峰期傳毒距離增加。
2、大豆品種對花葉病毒抗性應包括品種對病毒侵染抗性,即發生嚴重度抗性,抗斑駁即不產生或低斑駁率,抗種傳,即不種傳或低種傳率的品種;抗蚜蟲,即蚜蟲不取食的品種,或著落植株率低的品種。這二方面抗性主要影響田間初次侵染源及發生病害的嚴重度。
3、大豆不同品種在氣溫30℃以上,病毒癥狀出現隱癥或顯癥。高溫隱癥品種產量損失比顯癥品種少。
4、溫濕度是影響田間蚜蟲發生量及遷飛的因素。
5、長期種植同一抗病品種,會引起病毒株系變化,造成品種抗性降低或喪失抗病性。
三、大豆花葉病毒病防治方法
1、選種抗病毒大豆品種,如87812、85444S-1、RN-9、3481、3317、86537-6、3708、魯黑豆2號、860509-1、齊都84、鳳91-801、鳳91-709、丹807、新金黃豆。
2、調整大豆播種期,使苗期避開蚜蟲發生高峰期,同時在早期清理病苗,一季作地區應適當晚播。
3、播種沒毒或低毒的種子,是防治該病關鍵。生產上種子帶毒率要求控制在0.5%以下,可明顯推遲發病盛期,減輕種子發病率。
4、在發病初期噴0.5%抗毒豐菇類蛋白多糖AS 300倍液、或10%病毒王可濕性粉劑 500倍液,或1.5%植病靈Ⅱ號乳油 1000倍液。同時及時防治蚜蟲和加強肥水管理。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大豆花葉病毒病的危害癥狀、傳播途徑、發病原因和防治方法。了解更多農業種植精彩內容,請專注1988.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