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赤枯病又稱之為鐵銹病,病害導致作物的葉片生長緩慢,嚴重影響其產量,農民朋友及時對病害進行控制。
水稻赤枯病的癥狀,缺鉀型赤枯,在分蘗前始現,分蘗末發病明顯,病株矮小,生長緩慢,分蘗減少,葉片狹長而軟弱披垂,下部葉自葉尖沿葉緣向基部擴展變為黃褐色,并產生赤褐色或暗褐色斑點或條斑。嚴重時自葉尖向下赤褐色枯死,整株僅有少數新葉為綠色,似火燒狀。根系黃褐色,根短而少;缺磷型赤枯,多發生于栽秧后3-4周,能自行恢復,孕穗期又復發。初在下部葉葉尖有褐色小斑,漸向內黃褐干枯,中肋黃化。根系黃褐,混有黑根、爛根;中毒型赤枯,移栽后返青遲緩,株型矮小,分蘗很少。根系變黑或深褐色,新根極少,節上生邁出生根。葉片中肋初黃白化,接著周邊黃化,重者葉鞘也黃化,出現赤褐色斑點,葉片自下而上呈赤褐色枯死,嚴重時整株死亡。
水稻赤枯病的發病規律,多發生于土層淺的沙土、紅黃壤及漏水田,分蘗時氣溫低時也影響鉀素吸收,造成缺鉀型赤枯。缺磷型赤枯生產上紅黃壤冷水田,一般缺磷,低溫時間長,影響根系吸收,發病嚴重。中毒型赤枯主要發生在長期浸水,泥層厚,土壤通透性差的水田,如綠肥過量,施用未腐熟有機肥,插秧期氣溫低,有機質分解慢,以后氣溫升高,土壤中缺氧,有機質分解產生大量硫化氫、有機酸、二氧化碳、沼氣等有毒物質,使苗根扎不穩,隨著泥土沉實,稻苗發根分蘗困難,加劇中毒程度。
水稻赤枯病的防治措施,改良土壤,加深耕作層,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宜早施鉀肥,如氯化鉀、硫酸鉀、草木灰、鉀鈣肥等。缺磷土壤,應早施、集中施過磷酸鈣每667平方米施30kg或噴施0.3%磷酸二氫鉀水溶液。忌追肥單施氮肥,否則加重發病。改造低洼浸水田,做好排水溝。綠肥做基肥,不宜過量,耕翻不能過遲。施用有機肥一定要腐熟,均勻施用。早稻要淺灌勤灌,及時耘田,增加土壤通透性。發病稻田要立即排水,酌施石灰,輕度擱田,促進浮泥沉實,以利新根早發。于水稻孕穗期至灌漿期葉面噴施多功能高效液肥萬家寶500-600倍液,隔15天1次。
以上就是水稻赤枯病的癥狀及防治措施,農民朋友應及時找出作物病害的來源,及時用藥可控制病害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