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是我國重要的大田類糧食作物,凍害是小麥生長過程中常見的災害之一,嚴重影響了小麥的生長,嚴重時甚至導致麥苗死亡。本文為大家詳細總結了小麥凍害的發生原因及防御補救措施,希望能夠幫助農戶們更好的種植小麥。
1、凍害的發生原因
1.1 環境因素
小麥是耐寒性較強的作物。入冬后,氣溫逐漸降低,麥苗經過低溫鍛煉,細胞組織內糖分逐漸積累,細胞濃度增加,抗寒能力就大大增強,即使遇低溫凍害,也不至于凍死。但未經過抗寒鍛煉的麥苗,體內積累糖分少,細胞濃度低,在氣溫驟降時,就易受到凍害。因此,引發小麥凍害的環境因素主要是溫度。越冬期間冷暖劇變,溫度降幅較大,當溫度較高時,小麥體內的水分會發生融化,但溫度劇烈下降時,體內的水分則會突然出現結冰現象,導致了小麥苗發生凍害。特別是在冬季較為溫暖的情況下,小麥播種早,長勢很旺,但植株還較為幼嫩,對寒冷的抵抗性降低,在沒有經過抗寒鍛煉的情況下,驟然大幅度降溫,常常引起葉片、分蘗甚至主莖遭受凍害。此外,晚霜凍害對小麥的損失可能會更大。進入返青期、拔節期后,小麥苗對寒冷的抵抗力顯著降低,特別是遇到3―4月發生的晚霜凍、倒春寒天氣時,植株極易發生凍害。晚霜凍來的越晚小麥受害程度就越重,對產量影響就越大。
1.2 品種因素
據生產實踐,冬性或半冬性品種抗寒性優于春性或弱春性品種。近幾年,隨著小麥良種補貼項目的實施,根據當地種植制度,及時調整品種結構,三門縣小麥品種全部實現了半冬性或弱冬性品種全覆蓋,大大降低了凍害風險。
1.3 栽培管理因素
一是整地。整地的質量差,耕層淺,大坷垃多,鎮壓不實,土壤空隙大,通風跑墑,使麥根懸空,冷空氣易進入土壤縫隙,易使麥苗遭受干凍。二是播期。播種過早,氣溫偏高,麥苗生長速度快,易形成旺苗,植株嫩而不壯,易受凍害。如果是春性品種,凍害程度更為嚴重。若播種過晚,土壤的溫度較低,麥苗長勢慢,形成弱苗,也易發生凍害。三是播種量。合理控制好小麥的播種量,根據品種特性及當地氣候的實際情況,確定合理的播種量,以麥苗的健壯生長,減輕凍害的發生程度。三是播種深度。若播種過淺,種子萌發時易出現缺苗斷壟現象,大大降低了其抗凍能力,易導致凍害的發生。若播種過深,小麥在出苗的過程中過多地消耗了種子中的營養物質,導致麥苗的長勢弱,植株內積累的養分少,大大地降低了其抵抗寒冷的能力,造成了冬季和早春凍害發生時大量死苗。因此,應合理地確定小麥的播種深度。
2、防御措施
2.1 科學選種,適期播種
淮北地區常易發生小麥凍害。因此,小麥栽培中選擇品種時,不僅要考慮品種的高產、優質,還要考慮品種的抗寒性。生產上要選用和搭配拔節晚而抽穗并不晚的品種,擴大弱冬性和半冬性品種的面積。并做到足墑適期播種,提高播種質量,確保一播全苗,壯苗越冬。
2.2 分類管理,培育壯苗
早旺苗即播種偏早而形成的旺苗,在此類苗的管理上,應進行適當鎮壓或深鋤控旺。主要在秋種時科學安排播期,對于半冬性品種,其播種期一般在10月8―15日,對于弱春性品種,其播種不宜過早,播種期一般安排在10月20日以后。大旺苗即由于播種量過大,基本苗過多而造成的大群體。對于此類苗,應進行疏苗管理,促個體健壯生長。因此,播種時要根據播期、墑情、整地質量科學確定播量。肥旺苗即由于肥力好、施肥量大而形成的旺苗。此類麥田在管理上要及早采取措施,采取深中耕斷根、鎮壓等措施,控旺轉壯。弱苗即因底肥不足或播種偏晚造成的黃瘦苗,對于此類苗,應在澆水、中耕松土的基礎上,施氮肥75.0~112.5 kg/hm2,以促使苗的生長。
2.3 適時灌水,葉面施肥
小麥越冬前冬灌是小麥越冬的。但對于旺苗和弱苗,一般不可進行冬灌;對于壯苗,越冬水澆灌的時間也不可過晚。對于3―4月小麥上發生的晚霜凍害,預防和減輕災害的有效措施就是在寒流來臨之前提前做好澆水工作,以調節近地面層小氣候,起到預防或減輕凍害的作用。噴施葉面肥是一項簡單易行的防寒措施。在寒流到來之前噴施如美洲星等葉面肥或植物生長調節劑,可顯著提高小麥植株的細胞濃度,增強植株抗寒能力,降低災害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