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鴨舌草的發生為什么越來越嚴重
發布時間:2014/2/20 15:39:52 瀏覽次數:2824次 文章來源:水稻鴨舌草
水稻鴨舌草初生葉1片,互生,單葉,葉片披針形,先端漸尖,全緣,葉基兩測有膜質,鞘邊,葉片有3條直出平行脈及之間的橫脈所構成的方格狀網脈,第1片后生葉與初生葉相似。露出水面上的后生葉逐漸變成披針形至卵形,幼苗全株光滑無毛。
隨著水稻擴行窄株、定量栽培及水稻輕型栽培技術的推廣,水稻品種秈改粳優化種植,水稻本田化學除草劑的長期單一使用,致使水稻田雜草種群消長發生變化。睢寧地區稻麥連作田鴨舌草[Monochriavaginalis(Burn.f.)preslexKunth]呈逐年上升趨勢,危害漸重。
水稻品種的更新和水稻栽培技術的不斷改進,促進了水稻品質及單位面積產量的大幅度提升。在江蘇省水稻栽培技術史上經歷了下列幾個階段:一是傳統經驗栽培階段,即1978年全省跨越單產4500kg/hm2臺階,該階段強調充足的基本苗,多本栽插,栽插40.5萬~42.0萬穴/hm2;二是模式栽培階段,即1983年全省水稻單產達6360kg/hm2,該階段強調培育適齡多蘗壯秧,栽插30.0萬~33.0萬穴/hm2;三是群體質量栽培階段,即全省水稻單產一舉跨越并一直穩定在7500kg/hm2以上,該階段強調培育適齡帶蘗壯秧,擴行窄株,達到小群體、壯個體、高積累的目的,栽插25.5萬~30.0萬穴/hm2;四是研究示范定量栽培階段,即2004年開創示范定量栽培,主要技術要求是定穴、定苗、定量淺栽、定量灌水、定量施肥,創單產12t/hm2。
近幾年,水稻生產圍繞優質、高產、高效,節本省工,擴大優質粳稻種植面積,壓縮雜交秈稻種植;示范水稻“機插小苗育秧技術”,推廣水稻機插秧和水稻定量栽培技術,實現“我省秸稈焚燒走上法規化”稻麥秸稈直接還田等,有力地推進了該地區水稻栽培技術措施的變化。水稻栽培技術措施逐步實現控穴擴行,小苗窄株栽插,不僅改善了行間光照條件,同時也相應向后推遲了封行時間,行間光照時日數加長。因此,能夠誘發雜草種子出苗和滿足幼苗前期生長需要,促進水稻田間草相發生變化,致使主要草害和次要草害之間發生了消長。當地稻田雜草發生種類有禾本科雜草如稗草、千金子,莎草科雜草如牛毛氈、荊三棱、異型莎草、香附子,闊葉雜草如鱧腸、蓼、節節菜、鴨舌草、浮萍等。2008—2010年,插秧后30d調查同品種水稻不同密度下鴨舌草平均密度,50d后調查鴨舌草相對水稻層高度。
溫馨提醒:本網站屬于信息交流平臺,倡導誠信合作、互惠共贏!為保證您的利益,建議經銷商朋友與廠家合作前,認真考察公司資質誠信及綜合實力,以免造成損失!
您留言,我回電!幫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