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麥斑點病
發布時間:2014/8/19 9:59:26 瀏覽次數:5292次
大麥斑點病又稱根腐病或黑點病。東北、華北、西北、浙江均有發生。各生育期不同部位均可發病,病菌主要為害大麥、小麥、燕麥及其他禾本科雜草。
大麥斑點病癥
狀幼苗出土后,幼葉、葉鞘近地面處產生褐色病斑,漸向莖基部及莖部擴展,引致根及莖基腐爛,病苗矮小、分蘗增多。葉片染病形成橢圓形或梭形病斑,中部呈深褐色,邊緣不規則,色淺,故稱斑點病。葉鞘染病病斑較大,長形,灰色,其中雜有褐色斑點,邊緣不明顯。穗部染病幾個小穗梗和穎片呈褐色。
病原Cochliobolussativus(ItoetKurib.)Drechsl.稱禾旋孢腔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該菌為異宗配合種,雌雄同株。自交不孕。該菌在麥稈浸汁瓊脂培養基上,pH6-65,以透析袋為培養物,24℃培養7天,移至20℃培養14天可形成子囊座。無性態分生孢子梗單生或2-3根叢生,從寄主表皮間生出,褐色,具隔膜。分生孢子形狀和大小差異較大,一般為圓筒形,直或彎曲,兩端略細,褐色,大小60-120×150-30(μm),具隔膜3-10個。該菌有生理分化現象。有的生理小種對幼苗為害嚴重,有的為害大麥成株。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體潛伏在種子內或病殘組織內越冬或越夏,也可以分生孢子粘附在以上部位越冬。種子成為主要初侵染源。種子帶菌率很高,其內菌絲能直接為害幼苗。病菌從幼苗芽鞘侵入,然后蔓延到幼葉及根冠。機械傷、蟲傷利于病菌侵入。當年病部產生的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使成株葉、莖及穗發病。品種抗病性有差異,連作、遭受凍害易誘發該病。土壤瘠薄、施肥不足、麥株生長不良發病重。
溫馨提醒:本網站屬于信息交流平臺,倡導誠信合作、互惠共贏!為保證您的利益,建議經銷商朋友與廠家合作前,認真考察公司資質誠信及綜合實力,以免造成損失!
您留言,我回電!幫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