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小葉病
發布時間:2015/12/14 10:14:35 瀏覽次數:9546次
馬鈴薯小葉病是馬鈴薯上的常見病毒病,主要危害馬鈴薯葉片,致使葉片皺縮枯死,影響其光合作用。馬鈴薯小葉病分布廣泛,在全國各大種植區均有發生。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馬鈴薯小葉病癥狀、發生因素及防治方法:
馬鈴薯小葉病為害癥狀:
由植株心葉長出的復葉開始變小,與下位葉差異明顯,新長出的葉柄向上直立,小葉常呈畸形,葉面粗糙。發芽后生長初期病癥較明顯,本病多發生在農戶自行留種的田塊,經組織培養脫毒的田塊發病少。
馬鈴薯小葉病病原物:
該病病原尚未完全明確。
(1)馬鈴薯M病毒PotatovirusM,簡稱PVM。多數學者認為是這種病毒引起的。該病毒引起馬鈴薯黃綠相間斑駁花葉,嚴重時葉片皺縮,全株矮化,有時伴有葉脈透明;壞死型葉、葉脈、葉柄及枝條、莖部都可出現褐色壞死斑,病斑發展連接成壞死條斑,嚴重時全葉枯死或萎蔫脫落;卷葉型葉片沿主脈或自邊緣向內翻轉,變硬、革質化,嚴重時每張小葉呈筒狀。此外還有復合侵染,引致馬鈴薯發生條斑壞死。
(2)馬鈴薯X病毒PotatovirusX,簡稱PVX。在馬鈴薯上引起輕花葉癥,有時產生斑駁或環斑。病毒粒體線形,長480-580nm,其寄主范圍廣,系統侵染的主要是茄科植物。病毒稀釋限點100000-1000000倍,鈍化溫度68-75℃,在體外存活期1年以上。
(3)馬鈴薯S病毒PotatovirusS,簡稱PVS。在馬鈴薯上引起輕度皺縮花葉或不顯癥。病毒粒體線形,長650nm,其寄主范圍較窄,系統侵染的植物于茄科的少數植物。病汁液稀釋限點1-10倍,鈍化溫度55-60℃,體外存活期3-4天。
(4)馬鈴薯A病毒PotatovirusA,簡稱PVA。在馬鈴薯上引起輕花葉或不顯癥。病毒粒體線形,長730nm,其寄主范圍較窄,僅侵染茄科少數植物。病汁液稀釋限點10倍,鈍化溫度44-52℃,體外存活期12-18小時。
(5)馬鈴薯Y病毒PotatovirusY,簡稱PVY。在馬鈴薯上引起嚴重花葉或壞死斑和壞死條斑。病毒粒體線形,長730nm,該病毒寄主范圍較廣,可侵染茄科多種植物。病汁液稀釋限點100-1000倍,鈍化溫度52-62℃,體外存活期1-2天。
(6)馬鈴薯卷葉病毒(Potat1eafrollvirus,簡稱PLrV。病毒粒體球狀,直徑25nm。鈍化溫度70℃,體外存活期12-24小時,2℃低溫下存活4天。此外TMV也可侵染馬鈴薯。
馬鈴薯小葉病侵染循環:
以上幾種病毒除PVX外,都可通過蚜蟲及汁液摩擦傳毒。
馬鈴薯小葉病發生因素:
田間管理條件差,蚜蟲發生量大發病重。此外,25℃以上高溫會降低寄主對病毒的抵抗力,也有利于傳毒媒介蚜蟲的繁殖、遷飛或傳病,從而利于該病擴展,加重受害程度,故一般冷涼山區栽植的馬鈴薯發病輕。品種抗病性及栽培措施都會影響本病的發生程度。
馬鈴薯小葉病防治方法:
(1)采用種薯。各地要建立種薯繁育基地,原種田應設在高緯度或高海拔地區,并通過各種檢測方法汰除病薯,推廣莖尖組織脫毒,生產田還可通過二季作或夏播獲得種薯。
(2)培育或利用抗病或耐病品種。在條斑花葉病及普通花葉病嚴重地區,可選用白頭翁、豐收白、疫不加、鄭薯4號、烏盟601、隴薯161-2、東農303、鄂馬鈴薯1號、鄂馬鈴薯2號、克新1號和廣紅二號等抗病品種。
(3)出苗前后及時防治蚜蟲。尤其靠蚜蟲進行非性傳毒的條斑花葉病毒更要防好。使用藥劑參見本書蚜蟲防治法。
(4)改進栽培措施。包括留種田遠離茄科菜地;及早拔除病株;實行精耕細作,高壟栽培,及時培土;避免偏施過施氮肥,增施磷鉀肥;注意中耕除草;控制秋水,嚴防大水漫灌。
(5)發病初期噴灑抗毒豐(0.5%菇類蛋白多糖水劑)300倍液或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菌毒清水劑500倍液、1.5%植病靈K號乳劑1000倍液、15%病毒必克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
馬鈴薯小葉病危害嚴重,應當在病癥初期就即是加以防治,不可馬虎大意。另外盡量選種抗病和耐病能力強的品種種植,能很大程度上降低馬鈴薯小葉病的發生幾率。
馬鈴薯小葉病怎么防治?馬鈴薯小葉病危害有哪些?馬鈴薯小葉病用什么藥?馬鈴薯小葉病是馬鈴薯常見的病害之一,多在馬鈴薯葉片發芽生長初期發生。 馬鈴薯小葉病危害: 主要危害葉片。發芽后生長初期即顯癥,由植株心葉長出的復葉開始變小,與下位葉差異明顯,新長出的葉柄向上直立,小葉常呈畸形,葉面粗糙。 馬鈴薯小葉病發生特點: 此病多認為由馬鈴薯m病毒(potatovirusm,簡稱pvm...【查看詳情】
溫馨提醒:本網站屬于信息交流平臺,倡導誠信合作、互惠共贏!為保證您的利益,建議經銷商朋友與廠家合作前,認真考察公司資質誠信及綜合實力,以免造成損失!
您留言,我回電!幫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