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類豆稈黑潛蠅
發布時間:2014/2/24 16:42:02 瀏覽次數:7047次
豆類豆稈黑潛蠅屬于雙翅目,潛蠅科。其分布地區北起吉林,南抵臺灣。其對于四季豆、豇豆、毛豆(青大豆)等豆科蔬菜及大豆、赤豆、綠豆等豆科作物有著嚴重的危害。
豆類豆稈黑潛蠅的為害特點:
幼蟲鉆蛀為害,造成莖稈中空,植株因水分和養分輸送受阻而逐漸枯死。苗期受害,因水分和養分輸送受阻,有機養料累積,刺激細胞增生,形成根莖部腫大,全株鐵銹色,比健株顯著矮化,重者莖中空、葉脫落,以致死亡。后期受害,造成花、莢、葉過早脫落,千粒重降低而減產。
豆類豆稈黑潛蠅的形態特征:
成蟲為小型蠅,體長2.5mm左右,體色黑亮,腹部有藍綠色光澤,復眼暗紅色;觸角3節,第3節鈍圓,其背中央生有角芒1根,長度為觸角的3倍,僅具毳毛。前翅膜質透明,具淡紫色光澤,Sc脈全長發達,在到達c脈之前與r脈聯合,r—m橫脈位于中室近端部2/5處,腋瓣和緣纓白色。無小盾前鬃,平衡棍全黑色。雄蟲下生殖板甚寬,陽莖內突長,基陽體與端陽體復合體由膜質部分開較遠;雌蟲產卵器瓣淺褐色,鋸齒約28枚左右,齒端部稍鈍圓。卵長橢圓形,0.31一0.35mm,乳白色,稍透明。三齡幼蟲體長約3.3mm。額突起或僅稍隆起;口鉤每顎具1端齒,端齒尖銳,具側骨,下口骨后方中部骨化較淺;前氣門短小,指形,具8—9個開孔,排成2行;后氣門棕黑色,燭臺形,具6—8個開孔,沿邊緣排列,中部有幾個黑色骨化尖突,體乳白色。蛹長筒形,長約2.5—2.8mm,黃棕色。前、后氣門明顯突出,前氣門短,向兩側伸出;后氣門燭臺狀,中部有幾個黑色尖突。
豆類豆稈黑潛蠅的生活習性:
在山東年發生5代,以蛹在寄主根茬和秸稈中越冬。翌年6月中下旬羽化、產卵。各代幼蟲盛發期:1代7月上旬;2代7月末8月初;3代8月下旬;4、5代在9月上中旬重疊發生。成蟲飛翔力、趨化性均較弱,在25—30℃適溫下,多集中在豆株上部葉面活動,常以腹末端刺破豆葉表皮,吸食汁液,致使葉面呈白色斑點的小傷孔。卵單粒散產于葉背近基部主脈附近表皮下,以中部葉片著卵多。幼蟲孵化后即在葉內蛀食,形成一條極小而彎曲稍透明的隧道,沿主脈再經小葉柄、葉柄和分校直達主莖,蛀食髓部和木質部。幼蟲老熟后,在莖壁上咬一羽化孔,而后在孔口附近化蛹。
豆類豆稈黑潛蠅的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及時處理秸稈和根茬,減少越冬蟲源。
藥劑防治時,應在成蟲盛發期至幼蟲蛀食之前進行。主要為害世代成蟲發生初期,每日清晨6至8時在豆田捕捉成蟲,用口徑33cm、長57cm的捕蟲網沿豆垅來回走動掃網,當平均50網次有蟲10至15頭時,即應進行防治。
在成蟲盛發期至幼蟲蛀食之前,可用下列藥劑:50%辛硫磷乳油,50ml/畝;75%滅蠅胺可濕性粉劑5000倍液;2.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至20g/畝;1.8%阿維菌素乳油3000倍液;5%丁烯氟蟲腈懸浮劑1500倍液;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00ml/畝對水50kg均勻噴施。
在大豆盛花期,平均每株有1頭幼蟲時,可用下列藥劑:90%滅多威可濕性粉劑4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1000至2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ml/畝;20%菊馬乳油,30ml/畝;18%殺蟲雙水劑200倍液;50%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均勻噴霧,間隔7至10天再防治1次,連噴2次,效果更佳。
豆類豆稈黑潛蠅的分布相對較廣,從國內北部地區一直到臺灣都是有發生,屬于雙翅目,潛蠅科害蟲。 豆類豆稈黑潛蠅的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及時處理秸稈和根茬,減少越冬蟲源。 藥劑防治時,應在成蟲盛發期至幼蟲蛀食之前進行。主要為害世代成蟲發生初期,每日清晨6至8時在豆田捕捉成蟲,用口徑33cm、長57cm的捕蟲網沿豆垅來回走動掃網,當平均50網次有蟲10至15頭時,即應進行防治。 在...【查看詳情】
溫馨提醒:本網站屬于信息交流平臺,倡導誠信合作、互惠共贏!為保證您的利益,建議經銷商朋友與廠家合作前,認真考察公司資質誠信及綜合實力,以免造成損失!
您留言,我回電!幫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