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別名云苓、松茯苓、赤茯苓、白茯苓、松薯等。以菌核供藥用,有利水滲濕,健脾和中,寧心安神等功效。臨床主治痰多水腫、小便不利、泄瀉、心悸、眩暈等癥。主產地有安徽、福建、河北、湖北、廣西、云南、四川等省區。那么茯苓到底怎么種呢?
形態特征為多孔菌科臥孔菌屬。茯苓在不同的發育階段表現出3種不同的形態特征,即菌絲體、菌核和子實體。
1、菌絲體包括單核及雙核兩種菌絲體。單核菌絲體又稱初生菌絲體,是由茯苓孢子萌發而成,僅在萌發的初期存在。雙核菌絲體又稱次生菌絲體,為菌絲體的主要形式,由2個不同性別的單核菌絲體相遇,經質配后形成。菌絲體外觀呈白色絨毛狀,具有獨特的多同心環紋菌落。在顯微鏡下觀察,可見菌絲體由許多具分枝的菌絲組成,菌絲內由橫隔膜分成線形細胞,寬約2-5微米,頂端常見到鎖狀聯合現象。
2、菌核由大量菌絲及營養物質緊密集聚而成的休眠體。球形、橢球形、扁球形或不規則塊狀;小者重數兩,大者數斤、數十斤;新鮮時質軟、易折開,干后堅硬不易破開。菌核外層皮殼狀,表面粗糙、有瘤狀皺縮,新鮮時淡褐色或棕褐色,干后變為黑褐色;皮內為白色及淡棕色。在顯微鏡下觀察,菌核中白色部分的菌絲多呈藕節狀或相互擠壓的團塊狀。近皮處為較細長且排列致密的淡棕色菌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