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又名連及草、甘根、白給、箬蘭、朱蘭、紫蘭、紫蕙、百笠、地螺絲、白雞娃、白根、羊角七。白芨是中國傳統的一味中藥材,白芨的功效與作用可從一句民間歌訣中略知一二:“白芨味苦,攻專收斂,腫毒瘡傷,外科善”。接下來大家就跟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白芨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吧!
白芨簡介
藥材名:白芨
別名:連及草、甘根、白給、箬蘭、朱蘭(《花鏡》),紫蘭、紫蕙、百笠。
來源:為蘭科植物白及的塊莖。8~11月采挖,除去殘莖、須根,洗凈泥土,經蒸煮至內面無白心,然后撞去粗皮,再曬干或烘干。
性狀:干燥塊莖略呈掌狀扁平,有2~3個分歧,長1.5~4.5厘米,厚約0.5厘米。表面黃白色,有細皺紋,上面有凸起的莖痕,下面亦有連接另一塊莖的痕跡,以莖痕為中心,周圍有棕褐色同心環紋,其上有細根殘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橫切面呈半透明角質狀,并有分散的維管束點。氣無,味淡而微苦,并有粘液性。
化學成分:新鮮塊莖含水分14.6%、淀粉30.48%,葡萄糖1.5%。又含揮發油、粘液質。根含白及甘露聚糖,是由4份甘露糖和1份葡萄糖組成的葡配甘露聚糖。
白芨的相關論述
1、《本經》: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胃中邪氣,賊風痱緩不收。
2、《藥性論》:治結熱不消,主陰下痿,治面上皯皰,令人肌滑。
3、《別錄》:除白癬疥蟲。
4、《本草圖經》:治金瘡不瘥,癰疽方中多用之。
5、《日華子本草》:止驚邪、血邪,痢疾,赤眼,癥結,發背,瘰疬,腸風,痔癭,刀箭瘡撲損,溫熱瘧疾,血痢,湯火瘡,生肌止痛,風痹。
6、《唐本草》:手足皸拆,嚼以涂之。
7、李杲:止肺血。
8、《滇南本草》:治癆傷肺氣,補肺虛,止咳嗽,消肺癆咳血,收斂肺氣。
9、《中國藥植圖鑒》:治矽肺。
白及的功效與作用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苦、甘、澀,微寒。
歸經:歸肺、肝、胃經。
功效:收斂止血,消腫生肌。
主治:內外傷出血、用于咳血吐血,外傷出血,瘡瘍腫毒,皮膚皸裂;肺結核咳血,潰瘍病出血。
止血,有良好的局部止血作用,據初步觀察,其原理為使血細胞凝集,形成人工血栓。白芨末的止血效果迅速確實,優于紫珠草、大小薊等。
抗菌,體外試驗對大型結核桿菌有顯著抑制作用,也能抑制革蘭氏陽性菌。
抗真菌,水浸劑在試管內對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有抑制作用。
白芨具有較好的收斂止血,消腫生肌功效。隨著現代藥理學的研究不斷深入,發現其對結核桿菌,腫瘤細胞等有明顯抑制作用。臨床發現,還對常見病有較好療效。用于內外出血諸證及癰腫、、手足皸裂、肛裂等。
其假鱗莖為名貴的止血,抗桿菌,真菌,咳嗽。對陰虛咳嗽、肺熱咳嗽、百日咳、肺結核咳嗽以及其它難治性咳嗽都有良好止咳作用,鼻竇炎。
白芨富含淀粉、葡萄糖、揮發油、粘液質等,外用涂擦,可消除臉上般下的痕跡,讓肌膚光滑無痕。
球莖含白及膠質、淀粉、揮發油等;藥用,有收效、補肺止血、消腫等作用,外敷治創傷出血、癰腫、、疔瘡等;花美麗,栽培供觀賞。
白芨的臨床應用
1、治肺、胃出血,白芨較常用。配枇杷葉、阿膠珠等治肺出血。例如白芨枇杷丸即為肺癆咯血的有名方劑,凡陰虛有熱的咳嗽咯血均可用。治胃潰瘍出血,常配烏賊骨,或配陳棕炭、當歸炭、阿膠、白芍等,方如潰瘍出血湯。
2、外用止血。以白芨紗布或用粉劑覆蓋創面,不僅對皮膚損傷的止血有效,且在手術時對肝、腎靜脈出血的止血也可靠,止血效能較明膠海綿或淀粉海綿更好。單純外傷出血,可用白芨末配五倍子末撒敷。
3、治肺結核。歷代醫家用白芨肺癆的不乏其人,有的還稱譽白芨有“補肺”作用,但實際上,白芨在肺結核病的上主要仍在合并有咯血時用。現代應用白芨浸潤型肺結核或空洞型肺結核雖不少,但多配其他藥用,有的配雷米封(效果比單用白芨或單用雷米封好),有的配大蒜粥(有一定效果,但副作用較多)。按中醫傳統經驗,則多配其他滋陰藥,如龜板、牡蠣、山甲、阿膠、黨參、黃芪等,這樣的配伍起到滋養、強壯、補充鈣質和抑菌的作用,對促進結核病變消散或纖維化、鈣化有一定作用,這也許就是所謂“補肺”的原理所在,但白芨究竟在其中能起到多大作用,這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4、治支氣管擴張,有咳嗽和痰常帶血者,可以單用(白芨粉每次3g,每日3次),但配百合、麥冬、阿膠、三七等養陰藥和止血藥同用。
外用方面:白芨還可以治瘡瘍(與皂角共研細末,水調敷,或以蜂蜜調敷),治肛裂(以白芨和石膏粉治成軟膏局部涂敷),治皮膚皸裂(白芨粉用麻油調勻外擦),都有一定效果。
其它價值
食用價值
塊莖含黏液質和淀粉等,可作糊料。
觀賞價值
觀花類,白芨為地生蘭的一種,花有紫紅、白、藍、黃和粉等色,可布置花壇,常叢植于疏林下或林緣隙地,宜在花徑、山石旁叢植和盆栽室內觀賞,亦可點綴于較為蔭蔽的花臺、花境或庭院一角。
白芨的功效與作用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里了,白芨有廣泛的藥用價值及園林價值,主要用于收斂止血,消腫生肌。花有紫紅、白、藍、黃和粉等色,可盆栽室內觀賞,亦可點綴于較為蔭蔽的花臺、花境或庭院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