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春日里小麥在田間一步步萌發,出苗,拔節,抽穗……但是在小麥生長過程中也不可避免的會發生一些病害,比如小麥銹病。下面就具體了解下小麥銹病的癥狀以及小麥銹病該如何防治,出現了下面所述的癥狀,小麥就是生病了。
小麥銹病分條銹病、葉銹病和稈銹病3種,是我國小麥上發生面積廣,危害重的一類病害。條銹病主要危害小麥。葉銹病一般只侵染小麥。稈銹病小麥變種除侵染小麥外,還侵染大麥和一些禾本科雜草。
小麥銹病的發生條件
小麥銹病發生的早晚和輕重,主要取決于寄主,病原和環境條件的綜合作用。
1、寄主
小麥品種不同,感病性也有差異。大面積種植感病品種,是引起銹病流行的基本因素。一個小麥品種對一個地區的銹菌生理小種具有抗性,對其他地區生理小種不一定有抗性。此外,由于病菌的變異還會產生新的生理小種,往往引起抗病品種抗病能力衰退或消失。
2、菌源
菌源量大,致病力強,是銹病發生流行的先決條件。小麥銹病是專化性很強的專化寄生菌,同一種銹菌中存在著不同的生理小種。而這些小種致病性常發生變化,產生新的小種,造成原抗病品種抗性“喪失”。
3、環境條件
濕度:三種銹菌,必須在葉面有水滴,水膜或空氣濕度飽和的條件下,才能萌發侵入寄主,因此,結露,降霧,下雨都有利于銹病發生。
溫度:三種銹病的發生,對溫度的要求不同。條銹病適合溫度9-16℃ ,葉銹病為15-22℃ ,稈銹病為18-25℃,因此,一般條銹病在春季發病早,葉銹病次之,稈銹病遲。
癥狀與診斷
小麥條銹病
發病部位主要是葉片,葉鞘、莖稈和穗部也可發病。初期在病部出現褪綠斑點,以后形成鮮黃色的粉皰,即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較小,長橢圓形,與葉脈平行排列成條狀。后期長出黑色、狹長形、埋伏于表皮下的條狀皰斑,即冬孢子堆。
小麥葉銹病
發病初期出現褪綠斑,以后出現紅褐色粉皰(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較小,橙褐色,在葉片上不規則散生。后期在葉背面和莖稈上長出黑色闊橢圓形至長橢圓形、埋于表皮下的冬孢子堆,其有依麥稈縱向排列的趨向。
小麥稈銹病
為害部位以莖稈和葉鞘為主,也為害葉片和穗部。夏孢子堆較大,長橢圓形至狹長形,紅褐色,不規則散生,常全成大斑,孢子椎周圍表皮撒裂翻起,夏孢子可穿透葉片。后期病部長出黑色橢圓形至狹長形、散生、突破表皮、呈粉皰狀的冬孢子堆。
三種銹病癥狀可根據其夏孢子堆和各孢子堆的形狀、大小、顏色著生部位和排列來區分。
三種銹病癥狀區別:小麥發生銹病后,體內養分被吸收,葉綠素被破壞,大量孢子堆突破麥葉、麥稈表皮,影響小麥產量和品質。條銹成行、葉銹亂、稈銹是個大紅斑。桿銹病的孢子零散生于小麥的莖稈和葉片上,呈橘紅色,孢子堆較大。葉銹病的孢子堆分散或密集在小麥葉片上,呈紅褐色,顏色比稈銹病淡,孢子堆也比稈銹病小。條銹病的孢子堆在小麥穗部和葉片上沿葉脈排列成顯著的條斑,為黃色以至枯黃色,孢子堆比葉銹病小、氣溫在5-15℃時適宜發育,氣溫低于0℃時發育受阻,有間歇的小雨和霧露天氣可助長發育。
小麥銹病的防治方法
(1)選擇抗性品種。根據各地條件合理選用抗病品種,盡可能選擇能抗多種生理小種,既具有成株抗性,又有苗期抗性的品種。在當地比較抗病的小麥品種,種植數年以后,不易感病的銹病生理品種逐步退位,而易感病的銹病生理品種逐步產生,發生面積逐步擴大,為害加重,使小麥抗病性喪失,成為感病品種。還要建立種子田,防止抗繡良種混雜和喪失抗性。在推廣抗病良種時,要做好品種合理布局,防止品種單一化。
(2)合理施肥,加強田間管理。在冬小麥越冬前,返青時,要隨時檢查病情,發現病葉和發病中心,應鏟除,以防傳播蔓延。及時灌水和排水。合理施肥,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增施磷、鉀肥,在分蘗到拔節期追施草木灰、鉀肥,在拔節到抽穗期噴施磷肥,增加植株抗病能力。避免偏施氮肥和過晚施肥,以防止造成貪青晚熟,加重銹病為害。麥收后及時深翻,消滅麥田中自生麥苗。以減少越夏菌源。
(3)拌種防治。拌種可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或3%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拌種,壓低越冬菌源量,減少自身傳播,種子帶菌。
(4)藥劑防治。小麥返青拔節后如雨水較多,田間又有病害發生,則應及時進行藥劑防治。常用藥劑:三唑酮,丙環唑,戊唑醇,苯醚甲環唑,氟環唑等。新型三唑類殺菌劑持效期更長、性更好。
春耕進行時,農作物在春季也是長勢旺盛的時候,了解了小麥銹病的癥狀,做好小麥作物防治,減少病害發生,提高小麥作物抗病能力,增加作物產量,從而獲得一個大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