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時我們生活中一種深受大眾喜愛的蔬菜,但是很多農戶在種植馬鈴薯時會走入馬鈴薯的種植誤區,導致產量下降。那么馬鈴薯的種植誤區有哪些呢?
誤區1:施肥不合理
據調查,一些地方的馬鈴薯種植戶在施底肥時,只注重化學肥料,每畝地使用復合肥超過150公斤。馬鈴薯要高產,使用化肥是必要的,但并不是光用化肥就能達到的,也不是化肥用的越多越高產。肥料并不在多,要根據馬鈴薯的需肥特點和個體的種植條件,農家肥、化肥、有機無機并施,平衡全面,科學合理地施肥,才能達到降低種植成本、高產高效的目的。
誤區2:留秧苗過多
馬鈴薯種植時,一般每穴出苗1-3棵,部分菜農覺得,出苗多結的馬鈴薯就多,就能高產,所以舍不得間苗。但這樣會導致馬鈴薯個頭小,總產量不一定高。況且現在一般單個馬鈴薯在200克以上,才有較高的商品價值,如果馬鈴薯個頭太小,即使高產了,賣價低甚至賣不出去。所以,在馬鈴薯苗出齊后,應本著去弱留強的原則間苗,每穴只留一棵健壯苗,集中營養,增加馬鈴薯單個重量,提高商品馬鈴薯比例,從而提高效益。
誤區3:秧苗瘋長
還有部分菜農覺得,馬鈴薯秧旺盛是好現象,并不適當控制,任其自由旺長。其實,秧子生長過旺,會影響地下塊莖膨大,容易造成馬鈴薯秧早衰,從而降低馬鈴薯的品質和產量。科學、合理地化學控旺,是提高馬鈴薯品質和產量的必要措施。
誤區4:割塊方法不當
在割薯塊時往往存在3個誤區:
一是認為薯塊割得越大越好。二是怕傷芽把芽眼留在薯塊中間。三是割成薄片狀。在割塊時應掌握:每塊薯種種重20-25克,緊靠芽眼邊緣,將薯塊割成三角形,每塊要有1-2個芽眼。
割薯塊時要注意兩點:
一是割到病種薯時要剔除,割刀要用15%酒精擦后再割另一薯塊。二是要把前尖芽和后腚芽分放、分開播種,以利出苗整齊一致。
誤區5:施肥不當
馬鈴薯喜鉀,忌氯化物。生產中存在著怕跑秧、施肥不足、偏施過量氮肥、追肥過晚等問題。馬鈴薯以鉀需要多,次為氮素,再次為磷素。要避免追肥時間過遲、偏施過量氮素化肥,要忌用氯化鉀等含氯的化肥或復合肥做底肥。建議底肥用硫基復合肥,追肥施用嘉美贏利來、內鉀德等全營養套餐肥。
誤區6:播種太晚
不少農村普遍存在怕播種早了凍壞種薯而把播種期推遲,使結薯期遇到高溫階段,影響薯塊膨大,造成人為減產的現象。馬鈴薯原產南美洲安第斯山高山區,這一地區年平均氣溫5℃-10℃,21℃左右。研究證明:馬鈴薯塊莖在地面下10厘米深的溫度達7℃-8℃時幼芽即可生長,10℃-12℃時幼芽就可茁壯成長。出土幼苗遇到0.8℃低溫才會受凍,一旦氣溫回升到4℃以上還能從節部發出新莖葉繼續生長。植株生長適宜的溫度為21℃左右,開花期適宜溫度為15℃-17℃,塊莖生長發育適溫度為17℃-19℃,溫度低于2℃或高于29℃塊莖就停止生長。要糾正“不出九種地蛋不算晚的”不科學的老習慣,實踐已證明,在不凍種薯塊的前提下,適當早播種是春馬鈴薯高產的首要關鍵。
誤區7:播種過淺
在日常馬鈴薯生產中,栽種過淺的現象較多。栽得過淺,可造成結薯外露、青頭,還可造成地下匍匐莖外露不能結薯。播種過淺,根系也扎得淺。使其吸肥、吸水能力降低。植株不壯影響產量。較為合理的播種深度為10厘米左右,再加上中耕培土后。總埋深達15-20厘米。
誤區8:赤霉素浸種濃度不當
為了提前打破休眠,防止薯塊腐爛,促其早發芽和出苗整齊,可在播種前15-20天用每公斤100毫克的赤霉素溶液浸泡3-5天,撈出晾干放在15℃-18℃處進行催芽,待芽長1-15厘米時即可播種。在生產中有的農民對赤霉素濃度不會配比或有意加大濃度,致使被浸種薯長出的莖葉細瘦而長,易倒伏造成減產。
誤區9:底墑不足、澆水時間不當
馬鈴薯一生中需水的關鍵時期是播種期和孕蕊開花期。進入盛花期是莖葉生長量峰期,這個階段水分不足會影響植株正常發育和塊莖迅速膨大,此期缺水一般要減產30%-40%,然而不少地區往往忽視底墑水和現蕊開花水。底墑不足寧愿造墑(或溜足溝水)適當晚播也不能干播等雨,地膜覆蓋種植者底墑水充足更為重要。經多年的實踐認為:春馬鈴薯澆水應掌握:澆(造)好底墑水、適當晚澆齊苗水、及時澆足蕊花水、收獲前7-10天不要再澆水,收獲時地面一定不能積水。
誤區10:輪作倒茬做得不好
馬鈴薯是忌重茬的作物,連作不倒茬的地塊,不但產量越來越低,更重要的是病蟲害發生嚴重。輪作與小麥、玉米、谷子等作物較好,不與茄科作物如茄子、西紅柿、辣椒等交叉倒茬,因為與茄科作物有同類傳染病交叉感染。
誤區11:行距太窄
個別農戶為了多種,竟把行距縮窄到40cm左右,墩距放大到30-35cm。因為行距太窄就造成植株過早封行,阻礙了早春陽光對行間地面的照射,降低了前期地溫,影響前期結薯量和薯塊膨大速度而減產。行距過窄使培土、鋤草、追肥等田間管理作業難以順利進行。為了高產優質,春馬鈴薯行株距以0.7mx0.2m,肥力差一點的行株距0.6mx0.2m,667平方米栽4700-5500墩為宜。為了充分利用土地可在行間間作套種茼蒿、春水蘿卜等速生蔬菜。
誤區12:收獲期不當
有些農民朋友由于種上了晚熟品種,麥收前(6月5-10日)一扒薯塊太小,再加上忙著夏收夏種,就采取澆上一次大水,待收完麥,種完夏作物再去收獲。此時如果再遇上一場大雨,不但不能增產反而會爛在地里。這是因為馬鈴薯植株生長適宜溫度為21℃左右,氣溫超過38℃則植株不再生長和開花,營養不再向地下運輸。溫度高于29℃薯塊就停止生長。況且,馬鈴薯生長后期土壤水分過多或地面積水達24小時塊莖就易腐爛,積水30小時塊莖會大部分腐爛,積水超過42小時會全部腐爛。因此馬鈴薯不按季節收獲得不償失。
誤區13:留種方式不當
因魯南地區是馬鈴薯二季作地區,應當用在當地秋繁的薯塊作為第2年春種用種才能獲得高產優質,不要用頭年的春薯留作第2年再春種。據小編從事10余年系統繁育脫毒馬鈴薯的實踐經驗認為,以戶或村(鄉)為單位堅持常年系統自繁自用莖尖脫毒種薯為上策,要逐步克服年年單純依靠從東北遠距離調運大批馬鈴薯種薯的被動局面。
以上就是農戶種植馬鈴薯過程中的常見誤區,你犯了幾條呢?只有避免這些誤區,馬鈴薯的產量才能得到,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