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合同對我國鉀肥價格影響分析:
從上半年的初步預計漲幅30美元左右(噸價,下同),到進入下半年后的預計漲幅將達到40-50美元,從建議盡早簽訂2018年的大合同到等了一次又一次卻還未簽訂,各位看官不知道是收獲的多還是不屑的多。總之,把過去各方的對錯與經歷都遺忘了吧,因為時隔一年“隔壁阿三”已再一次先于我國簽訂了氯化鉀進口大合同,其50美元的漲幅雖然使得我們稍陷于被動,但好歹也令國內市場終于有了一個像點樣子的參考。那么,我們的大合同談判會怎樣呢?氯化鉀后市會怎樣呢?
印度大合同給我國港口氯化鉀價格戴上了緊箍兒!
這些年印度的進口量較大,與我國大合同的價差已經從早些年的20-30美元縮小至10美元左右。那么現在他們率先以漲50美元至290美元的價格簽訂了大合同,這就使得我國市場可以做一種假設,那就是我們的大合同也很可能會漲50美元左右到280美元“左右”。
先來說說“右”。首先,拖了這么久還未簽大合同,主要是因為我們一直在抵制外商60-70美元過高的漲幅要求;其次,印度先簽了大合同主要是因為其國內結余庫存不足50萬噸,實在太少,而我國進口鉀和國產鉀的庫存總量在300萬噸左右,且我國擁有著50%以上的自給能力;前不久有主要國際鉀肥生產商已經表示將停止限產提價的策略,改為增產保額。綜合來看,哪怕是時間再拖一拖,“右”的可能性也不大!
那再說說“左”。為了農民朋友們用到既優質又盡可能便宜的鉀肥,也為了盡可能降低自己的銷售風險,這個“左”到什么程度,是20美元、30美元、還是40美元,就請談判小組的同志們加油吧,筆者就不多說別的了,唯有不停地喊加油,加油,加油!
那么如果說我國的大合同漲幅不太可能高于50美元的話,那就按照最高的50美元來,然后咱也不用6.8的匯率,就用前期最高的6.9的匯率,折算后港口62%白鉀的正常售價應該在2400元左右,這恰巧與當下市場的主流報價相當。前期港口不斷漲價可以說是因為大合同未簽到貨量逐漸減少,再加之國際價格不斷上行,所以是以預期定價,防止未來突然大幅上漲導致混亂。但是現在若成本可以大體確定,賣方大可以繼續惜售,但是再想不斷漲價就很難了,因為下游心里已經有了更多的底氣。
大合同談判仍有變數氯化鉀價格先穩后落再反彈?
上面只說了若大合同漲50美元對應的國內港口62%白鉀正常的售價應該在2400元左右,但實際上若再考慮到返利這一塊,若依然存在返利,那么最低成本距離2400元這個價位可是不止50元、100元這么點差距的。最近不少鉀肥圈的朋友們轉發印度大合同的事情,想說明的是漲價、是支撐,但其實氯化鉀已經提前漲過了,所以這個所謂支撐其實已經沒那么大的意義了。
成本并不是第一要素,關鍵還得看供需。其實因為各種“天災人禍”國內對肥料剛性需求是有所減弱的,所以氯化鉀的需求量減少的情況下,盡管大合同延期港存暫時較少,盡管國產鉀的產量也有所減少,但是排除局部可能的緊張,整體來說供應應該是有保證的,這一點我們首先要認識到。不過需求畢竟是相對“死”的因素,所以未來進口鉀的到貨量和速度將是影響氯化鉀價格走勢的最重要因素。
據統計目前氯化鉀港存總量已經低于170萬噸(含少量的保稅貨物),9月份暫時已有的到船預報并不太多。若大合同談判繼續延期,或者最終簽單量不大,或者價格也不高、總量也不小,但就是短期內無法大量發貨,那么氯化鉀的價格即使成本可能較低,但依然會維持堅挺甚至可能再漲價。其實,近期港口62%白鉀價格的高端是可以看到2450元左右的。
但若大合同不久后就能簽訂,幅度真的≤50美元且簽單量和到船速度都正常的話(都不用說立即大量發貨),那么氯化鉀的價格就有可能逐漸奔向其成本、甚至是低端成本水平,而這中間可以留給賣方緩沖的時間相信只會有一個月左右。
說一千道一萬,大合同還沒有結果,一切都只是猜測;總是分析的頭頭是道,也防不住一個大的意外就推翻了所有。所以別說什么“咋那么多的假設和如果”,咱們也只能暫時找出一個最大的可能然后給自己的操作做個參考。綜合上面的種種,筆者預計四季度氯化鉀價格會先穩后落,但落不了太多、太久,幅度暫時看大概可以有100元左右,而明春價格有著仍在與當前差不多的較高水平的可能性。至于是否會有更大的波動或將視經濟大環境而定,并不是簡單的自身因素決定的,這個后面必要的時候咱們再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