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蔬菜,而細菌性斑點病是番茄種植過程中一種常見的病害,如果不及時防治就會導致番茄嚴重減產,本文將為大家介紹番茄細菌性斑點病的防治技巧,希望對大家種植番茄有所幫助。
主要危害葉片,也能危害莖、果實和果柄,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染病。
葉片染病,由下部老熟葉片先發(fā)病,再向植株上部蔓延,發(fā)病初始產生水漬狀小圓點斑,擴大后病斑暗褐色,圓形或近圓形,將病葉對光透視時可見病斑周緣具黃色暈圈,發(fā)病中后期病斑變?yōu)楹稚蚝谏绮“甙l(fā)生在葉脈上,可沿葉脈連續(xù)串生多個病斑,葉片因病致畸。
莖染病,初始產生水漬狀小點,擴大后病斑暗綠色,圓形至橢圓形,病斑邊緣稍隆起,呈瘡痂狀。
果實和果柄染病,初始產生水漬狀小斑點,稍大后病斑呈褐色,圓形至橢圓形,逐漸擴大后病斑轉成黑色,中央形成木栓化瘡痂。
苗期染病,主要發(fā)生在葉片上,產生圓形或近圓形暗褐色斑,周緣具黃色暈圈。
本病區(qū)別于細菌性瘡痂病的是果實不腐爛,莖桿、葉片發(fā)病維管束系統(tǒng)、木質部不變褐色。
發(fā)生規(guī)律
病原菌主要以帶病種子越冬,這是向新菜區(qū)傳播的主要途徑,播種帶菌的種子,幼苗期即可染病。此外病菌也可隨病株殘余組織遺留在田間越冬,病菌在干燥的殘余組織內可長期成活,并成為翌年初侵染源。田間發(fā)病后,病原細菌通過雨水反濺、雨露或保護地棚內澆水等傳染途徑,在植株表面具水滴或水膜的條件下,從植株自然氣孔或傷口侵入,在寄主的薄壁組織細胞間隙繁殖蔓延,破壞寄主細胞并進入細胞內,在田間進行多次重復再侵染,加重危害。
病菌喜溫暖潮濕的環(huán)境,適宜發(fā)病的溫度范圍18—28℃;***適發(fā)病環(huán)境為溫度20-25℃,相對濕度90%以上;***適感病生育期為育苗末期至定植坐果前后。發(fā)病潛育期7—15天。15℃以下、30℃以上基本不發(fā)病,病菌生長發(fā)育***適溫度27—30℃。
番茄細菌性斑點病是近年發(fā)展保護地生產后出現的新病害,上海地區(qū)目前只有零星發(fā)生(在鄰城近郊的老菜區(qū)多發(fā)),主要發(fā)病盛期在春季3—5月。發(fā)病的年份多為早春溫度偏高、多雨,保護地處在地勢低洼、排水不良、澆水使用河道污水、關棚時間過長等因素造成。適宜發(fā)病的栽培條件為20-25℃的溫度;植株表面有水滴或濕潤狀態(tài),是導致發(fā)病的重要條件。另外向陽面的果實易感病,特別是日灼受傷的果實容易感病;棚邊緣的植株易受強風雨打、造成傷口而發(fā)病重。管理粗放,澆水多,排水不良,雨后積水,肥料不足或偏施氮肥,會加重病害發(fā)生。
防治措施
(1)選種:從無病留種株上采收種子,選用無病種子。
(2)種子處理:引進商品種子在播前要做好種子處理,可用55℃溫湯浸種10分鐘后移人冷水中冷卻,撈出晾干后催芽播種。
(3)茬口輪作:重發(fā)病田塊提倡與其他作物實行2—3年輪作,以減少田間病菌來源。
(4)加強田間管理:開好排水溝系以降低地下水位,合理密植,適時開棚通風換氣降低棚內濕度,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性,澆水要用清潔的水源。
(5)清潔田園:發(fā)病初期及時整枝打權,摘除病葉、老葉,收獲后清潔田園,病殘體,并帶出田外深埋或燒毀,深翻土壤,保護地灌水悶棚,高溫高濕可促使殘余組織的分解和腐爛,降低病原菌的存活率,減少再侵染菌源。
(6)化學防治:在發(fā)病初期開始噴藥,每隔7一10天噴藥1次,連續(xù)防治2-3次。藥劑可選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666.6平方米用藥量125—165克),72。2%普力克水溶性液劑700倍液(666.6平方米用藥量130克),豐護胺可濕性粉劑800倍液(666.6平方米用藥量125克),30%DT可濕性粉劑600倍液(666.6平方米用藥量165克),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700倍液(666.6平方米用藥量130克)等。
溫馨提醒:本網站屬于信息交流平臺,倡導誠信合作、互惠共贏!為保證您的利益,建議經銷商朋友與廠家合作前,認真考察公司資質誠信及綜合實力,以免造成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