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聽到燈籠果會有點陌生,果味酸甜,可加工成果醬和釀制成酒,是珍貴的野生果類。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燈籠果生長對環境的要求,燈籠果種植及采收技術!供大家參考!
燈籠果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溫度:燈籠果性喜溫,不耐霜凍。種子發芽以30℃左右發芽迅速;幼苗生長期20~25℃、夜間不低于17℃適宜生長;開花結果期白天以20~25℃、夜間不低于15℃為宜,否則易引起落花落果。氣溫10℃以下植株停止生長。0℃以下植株受凍。經調查看,幼苗耐低溫能力不成熟,所以露地生殖時期不能過早,而必須在晚霜過后方可栽植。
2、光照:燈籠果對光照要求比較敏感,需要充足的光照。在3000~4000米燭光范圍內,生長發育協調,果實品質優良。光照不足時,植株徒長而細弱,產量下降,漿果著色差,品味不佳。因此,在生產上必須注意種植密度的合理性和打尖、抹芽、整枝的必要性。
3、水分:燈籠果需水較多,尤其在漿果開始成熟前期,枝葉和果實同時生長,需水較多,當漿果大量成熟時,需控水。因此,燈籠果一生中,前期喜水、后期怕水,后期雨水多,導致植株貪青、旺長,而且推遲漿果成熟期和影響采收工作的進行,故在生產上對生育前期,要注意澆水,后期要注意排水。
4、土壤:燈籠果對土壤要求不嚴,可以說在各種土壤上均能種植。但以沙質土更好,漿果品味佳,產量和商品率均高。燈籠果較耐鹽堿,PH值6.5~7.5的土壤較為適宜。另外,要求土壤物理性狀較佳,耕層深而疏松,根系容易向深層生長。
5、營養:燈籠果對營養條件反應比較敏銳。如果土層中氮肥過多,或者比例失調,都會引起植株貪青晚熟、果實品質不佳等現象的出現。營養不足,則植株矮小,漿果也小,但著色快,成熟早,產量低。因此,在施肥上要以有機肥為主,補施化肥。生育前期以氮、磷肥為主,后期則以磷、鉀肥為主,以各個時期的需要。
燈籠果種植及采收技術:
1.選擇地塊:選擇肥力中等,質地疏松,結構好,易于排水,避風向陽,土層較厚的黑油沙土種植燈籠果為適宜。
2.選茬:前茬作物以谷子、玉米為更好,因為禾本科作物沒有和燈籠果相同的病害,它們吸收土壤的氮素較多,磷、鉀素較少,利于燈籠果提早成熟。禾本科作物根系淺,須根多,有利于改善土壤結構。
3.整地:一般耕翻深度25~30厘米。深耕增進土壤團粒結構,提高土壤肥力,改善通氣性能,增加土壤溫度,蓄水能力加強,好氣性微生物活躍,從而分解出更多的有效養分,有利于燈籠果植株的生長發育。土壤深耕后可將病菌孢子、害蟲、蟲卵、和雜草種子等埋到較深的土層內,使雜草種子喪失發芽能力,能把土壤深處的蟲、卵、蛹及一部分雜草根翻到地表面凍死,減少病蟲草危害。同時,深翻能使土壤疏松,有利于燈籠果根系生長和根群發達。
4.起壟:燈籠果要大壟(高畦)栽培,壟距110厘米。壟高25~30厘米。大壟有較厚的疏松土壤覆蓋,可以減少水分蒸發;而雨水又由于蒸發面擴大,利于加速水分散失而便于排水防澇;大壟較小壟地溫高1~3℃,有利于燈籠果生長發育。由于大壟改變了土壤水、熱、氣的狀況,也就促進了土壤養分的釋放,使燈籠果發育快,早熟3~5天,增產5%以上。
5.合理密植:每畝定植2500-3000株,大行距110厘米,小行距48-50厘米,株距45厘米。
6.地膜覆蓋,適時移栽:原則上是霜前育苗,霜后移栽。燈籠果是喜溫作物,如移栽時氣溫和地溫過低,會使根系生長緩慢,吸收能力弱,緩苗期延長。當土壤10厘米深處的溫度達到10℃時,并有逐漸上升趨勢時,進行移栽較適宜。
7.采收:燈籠果一般在(南方5月底)6-7月成熟,由于新梢帶刺,采收時應戴手套。采下來的果實可直接上市。成熟的果實也可留在樹上1個月以上,仍然保持原有的風味。
燈籠果的生育周期
1、發芽期:從種子吸水萌動到真葉露心為發芽階段,由播種到種子萌芽長出土,達到80%以上,大約需要7~15天。
2、幼苗期:苗出齊后,有80%的植株達到三片真葉,即頭個花萼形成前約20~30天。此期主要是根、莖、葉的生長時期,在生產上要采取良好的措施,培育生長發育健壯的幼苗,為高產、優質、豐產打下良好的基礎。
3、開花期:從開首朵花開始到后開的一朵花所持續的天數,為開花日數。更早開的首朵花達5%的植株為開花始期,以月、日表示,植株后開的花,而漿果又能在霜前充分成熟的日期為終花期。
4、結果期:結果期分為始期和終期。結果始期,即有5%的植株落花后,坐住果的日期。結果終期,即是終花期的花坐住果的日期。
5、成熟期:漿果成熟期,可分為始熟期和終熟期。始熟期,即有5%的植株頭個果成熟的日期。終熟期即然后充分成熟漿果的日期。燈籠果是由下向上陸續開花結果成熟的。頭個花果實膨大生長,第2~4朵花相繼現蕾、開花和結果
燈籠果生長對環境的要求是什么?燈籠果種植及采收技術!就介紹到這了,燈籠果營養價值豐富,種植效益好,值得農戶們引種。希望這篇文章能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