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幼苗呈現白色的原因比較復雜,主要的原因包括細菌性葉斑病、矮花葉病、矮化病、遺傳性條紋病、肥害、殺蟲劑損傷、除草劑藥害等。具體原因需要據實判斷,才能有的放矢。
一、玉米細菌性葉斑病
1、病原及癥狀表現。能夠引起玉米細菌性葉斑病的病原菌已被報道的包括丁香假單胞菌丁香變種、高粱假單胞菌和鳳梨泛菌。玉米被侵染初期,病斑呈水漬狀,很快發展成黃白色、黃褐色或灰綠色、灰白色枯死斑,時常有褐色或者紫褐色邊緣,病健組織交界明顯。病斑圓形、橢圓形、細長條形或不規則形,沿葉脈縱向擴展,多個病斑可以相互融合成不規則大斑,有時會有腐敗臭味。
2、發生條件及發生規律。侵染玉米引起細菌性葉斑病的各類病菌,在種子、土壤或著是上年玉米的病殘體上越冬,翌年隨風雨、昆蟲和灌溉水等傳播,通過氣孔、水孔或傷口侵染玉米植株,并引起玉米植株發病。高溫多濕、排水不良、土壤板結、蟲害嚴重的玉米田,容易發生。
二、玉米矮花葉病
1、病原及癥狀表現。玉米矮花葉病由甘蔗花葉病毒侵染引起。玉米幼苗被病毒侵染后,新長出的葉片出現花葉癥狀,而已經完成生長的葉片不會表現癥狀。花葉癥狀首先在幼嫩的心葉出現,整體褪綠的葉肉中間夾雜著不褪綠的橢圓形、長條形、不規則形的、斷續排列的小斑點,形成“綠島”,這是玉米矮花葉病區別于其他引起玉米葉斑病害的典型特征。有些品種受害后褪綠部分會出現連片,并沿葉脈方向呈條帶分布,形成明顯的黃綠相間的條紋癥狀。一般玉米在6葉前會感病出現癥狀,病株細弱、矮小,黃化明顯,嚴重時白化。植株發育遲緩,后期果穗小,籽粒干癟不飽滿,嚴重時不能抽穗并枯死。拔節后感病的植株矮化不明顯,但長出來果穗小。玉米矮花葉病有高溫隱癥現象。
2、發生條件及發生規律甘蔗花葉病毒在玉米或其他寄主植物上越冬,玉米種子帶毒是病毒得以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甘蔗花葉病毒通過蚜蟲以非性方式或者相互摩擦滲出汁液傳播。玉米苗期蚜蟲發生早晚以及蚜蟲的種群數量與玉米矮花葉病的流行關系密切,氣溫22——25℃有利于玉米矮花葉病流行。
3、防治和補救建議。播種前選擇抗病品種,在適合玉米播種的適期播種,使玉米苗期避開當地蚜蟲的發生高峰期。對沒有拌種和包衣的玉米種子,使用銳勝或銳勁特種衣劑拌種包衣。保持田園清潔,及時除草,破壞蚜蟲越冬場所。發現病苗,及時清理,消滅毒源。假如玉米苗期發生蚜蟲危害,可選擇使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1.8%阿維菌素乳油1200倍液,或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6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噴霧。當玉米矮花葉病發生后,可選擇含有鹽酸嗎啉呱或三氮唑核苷成分的藥劑噴霧,降低病株率,減輕病害。
三、玉米矮化病
1、病原及癥狀表現。玉米矮化病由線蟲、鐮孢菌中的擬輪生鐮孢和亞黏團鐮孢以及細菌共同作用而導致。玉米三葉一心時,矮化病即可顯癥,典型癥狀為葉片上有沿葉脈方向的黃色或白色失綠條紋,剝開外部葉鞘,大部分植株莖基部組織呈縱向或橫向開裂狀,剖開莖稈開裂部位及周邊沒有害蟲危害的跡象,開裂組織呈明顯的能夠對合的撕裂狀。有些植株葉鞘邊緣會出現鋸齒狀缺刻,或者是葉片頂端發生腐爛。根系不發達,剖開可見根髓部變色。后期表現為植株矮縮或叢生,下部莖節膨大,不結實或果穗瘦小,嚴重時整株死亡。
2、發生條件及發生規律。目前為止,對玉米矮化病的發生條件和發生規律學屆還沒有清楚掌握,只知道土壤中矮化線蟲數量的多少與發病率有密切關系,低溫干旱有利于玉米矮化病發生,不同的玉米品種對矮化病的抗病性表現差異顯著。
3、防治和補救建議。克百威對防止玉米矮化病效果較好,玉米播種前除選擇抗病品種外,使用含有7%——10%克百威成分的種衣劑為玉米種子包衣,效果顯著。發病初期,使用克百威藥劑灌根,可降低病害發生程度。
四、玉米遺傳性條紋病
1、癥狀表現。玉米遺傳性條紋病一般都是在田間零星分布,幼苗時即可表現癥狀,常常是植株下部或者是一側,有時也會整株的葉片出現與葉脈平行的褪綠條紋,寬窄不一,顏色為金黃色、黃色或白色,邊緣清晰光滑,條紋上沒有病斑,也沒有霉層。夏季強光下或玉米生長后期,失綠部分會變成枯黃,長出的果穗瘦小。
2、防治與補救建議。玉米遺傳性條紋病出于遺傳原因發病,沒有什么好的防治措施,只能在定苗時,將病株拔除。來源:玉米種植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