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生產上的重要病害之一,1876年在意大利首次發現,20世紀初已遍及亞洲、非洲、歐洲、美洲等玉米產區。我國于1899年首次記載了玉米大斑病的發生,主要分布在我國北方玉米產區及南方海拔較高、氣溫較低的玉米產區,隨著玉米雜交品種的大面積推廣,發生危害也逐年加重,成為玉米生產上不可忽視的重要病害。
玉米大斑病危害癥狀
主要危害葉片,也可危害葉鞘或苞葉,一般先從下部葉片開始發病,然后向上部擴展。葉片上的病斑因玉米材料上所帶抗病型基因不同,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非抗病品種上產生的萎蔫斑。發病初期在葉片上產生橢圓形,黃色或青灰色的水漬狀斑,向兩端擴展,形成梭形的大萎蔫斑,后沿葉脈擴展成長梭形大斑,發病嚴重時,病斑常連片,引起葉片早枯。病斑邊緣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有時葉鞘和苞葉上也產生不規則暗褐色病斑,后期病部密生灰黑色霉層,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第二種是抗病玉米品種上產生褪綠型病斑,病斑初期也為橢圓形小點,并有黃綠色的邊緣,后沿葉脈擴展,病斑擴展緩慢,即出現褐色壞死條紋,病部灰黑色霉層不明顯,不易產生分生孢子,或產生的分生孢子較少。在嚴重發生時,危害會遍及全株,但也常有從中、上部葉片開始發病的情況。葉鞘、苞葉和子粒發病時,病斑多呈長梭形,大褐色或黃褐色。
玉米大斑病侵染循環
玉米大斑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由大斑凸臍蠕孢菌侵染引起的,屬半知菌亞門絲孢綱。菌絲發育溫度為10~35℃,更適為28~30℃,孢子形成溫度為13~30℃,更適為20℃,孢子萌發和侵入適溫為23~25℃,孢子形成和萌發、侵入都需要高濕度。玉米大斑病菌以菌絲體在病葉組織內和以分生孢子附著于病殘體上越冬,成為下年的初次侵染來源。在玉米生長季節,越冬孢子和菌絲體恢復活力后產生的分生孢子,借風、雨等傳播接觸寄主,當遇有適宜的溫濕度時,便萌發形成芽管,直接穿透表皮侵入,也可從氣孔侵入而引發病害。溫度在25℃時,經4h孢子便能萌發,24~48h在侵染點顯現病變,4~11d即擴展成典型大斑。在潮濕條件下,病部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又隨氣流傳播,進行重復侵染。玉米收獲后,又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夏、越冬,到下年繼續侵染危害。
玉米大斑病發病條件
玉米大斑病屬流行性病害,其流行程度與玉米品種感病程度有關外,主要決定于當時的環境條件,在環境因素中,以溫度和濕度更為重要。在品種上玉米的抗病性有顯著差異。種植感病品種是病害流行的主因。具有抗性基因的品種,主要表現在限制病斑擴展和抑制產孢量;在苗期或成株期葉片上的病斑通常較小,周圍具有褪綠暈圈,組織壞死延緩,從而不產生孢子或很少。玉米大斑病在年度間發生危害的差異,主要取決于氣候條件。一般溫度在20~25℃,相對濕度在90%以上時,利于病菌孢子的形成、萌發和侵入。夏季高溫少雨,病害的發生及發展受到抑制,如果6~7月份雨水多,春玉米發病可能較重;8~9月份陰雨天偏多,秋玉米發病可能較重,反之是發病較輕。栽培條件對病害發生的輕重也有一定影響。連作田、靠近村莊附近的田塊,由于菌源多,初次侵染和隨后的再次侵染發生早而頻繁,往往病情較重;相反,如果合理輪作,與棉花玉米套作,或與紅薯、大豆及其他作物間作的田塊,菌源少,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發生少而遲,危害就較輕。全理密植田塊發病輕,種植過密病重,追肥的病輕,不追肥病重等等。總之,凡能促進玉米健壯生長,不利于病原物侵染的栽培措施都有助于減輕病害。
綜防措施
(1)種植抗病品種
種植抗病品種是長期控制玉米大斑病的更基本的有效措施。種植具有穩定抗病性的玉米品種,即使在病害發生的年份,發病率也較低,在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及其他病害的混發區,應搭配種植具有多抗性的品種,合理布局、合理輪換,防止病害交叉感染。
(2)實行輪作和消滅病殘體
實行大面積一年輪作,重病田進行秋翻,將病殘體深埋于10厘米深土壤內。結合防治玉米螟,將秸稈及早處理,且要清理田內外病殘組織,集中燒毀或深埋,以減少初侵染病源。病殘體作堆肥要充分腐熟,殺滅藏匿其內的病原物。
(3)加強栽培管理
合理安排玉米播種期。春玉米適當早播,使生育期提前,盡可能避過后期高溫多雨季節。夏玉米早播可以減輕發病,對避病增產有一定效果。播前選種,有利于部育壯苗。施足基肥,增施追肥,注意施用磷肥和鉀肥。以增強玉米的抗病能力。開好玉米田四周的溝系,有利于排水防漬,降低田間濕度。提倡與棉花、大豆、花生、紅薯等作物間作套種。及時摘除病葉,玉米7~8葉期到抽雄前是感病的高峰期,發現病葉后應及時摘除,帶出田外燒掉或集中高溫堆漚。
(4)及時噴藥保護
在玉米抽雄前后,當玉米田間病株率達到70%,病葉率達到20%時,立即開始噴藥防治。其有效藥劑有: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40%克瘟散乳劑800~10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異菌。多。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唑可濕性粉劑1200倍液、0.5%氨聚寡糖素AS2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40%敵瘟靈乳油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300-500倍液等,任選一種,連續噴藥2~3次,間隔期為7~10d,每次用藥液75~100kg/畝,均勻噴霧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