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莖基腐病、紋枯病、根腐病屬于土傳病害,大量秸稈直接還田后淺旋耕層淺,病原菌逐年積累,是造成土傳病害發(fā)生的主要原因;小麥玉米連作種植模式形成周年關聯侵染鏈條;苗期土壤濕度大加速侵染危害;小麥灌漿期田間干旱加速病害顯癥。
特別是小麥莖基腐病,近年來部分區(qū)域有重發(fā)趨勢。侵染高峰在秋苗期,擴展高峰在拔節(jié)期,顯癥高峰在灌漿期,對畝穗數、穗粒數及千粒重均有影響,前期發(fā)生隱蔽不容易發(fā)現,后期出現枯白穗,一般造成減產20-70%,甚至絕收。
小麥病害防治,播種期和苗期是防控的兩個關鍵時期,一定要把握好時間節(jié)點,采取有力措施,綜合施策,多措并舉,才能達到理想的防效,單一防控措施不明顯。
一是深耕深翻土壤,壓低病菌基數。玉米收獲后深耕深翻土壤達25厘米以上,秸稈能充分腐熟,大部分病菌隨之死亡,每2-3年深翻一次即可。
二是適期晚播,減輕年前侵染幾率。小麥播種深度3-4厘米為宜,適時鎮(zhèn)壓。
三是藥劑包衣,減少病蟲基數。選用含咯菌腈、戊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等有效成分含量足的種衣劑進行包衣(拌種)是預防小麥莖基腐病的關鍵措施,否則起不到應有的預防作用。可選27%苯醚·咯·噻蟲種衣劑200-600毫升/100公斤種子,或8%苯醚甲環(huán)唑·噻蟲嗪種子處理懸浮劑1800-3000毫升/100公斤種子,或27.2%氟環(huán)菌·咯菌腈·噻蟲嗪種子處理懸浮劑200-400毫升/100公斤種子,既防莖基腐病、根腐病等土傳病害,又防治金針蟲等地下害蟲,同時壓低蚜蟲基數,有效減少小麥生長期用藥次數。
四是早春返青期殺菌劑噴藥,抑制蔓延。返青期是預防土傳病害的一次機會,一旦拔節(jié),再防已無效果。可選18.7%丙環(huán)唑·嘧菌酯懸浮劑50-60毫升/畝,或17%唑醚·氟環(huán)唑懸乳劑30-40毫升/畝,或200克/升氟唑菌酰羥胺懸浮劑50-60毫升/畝,或48%氰烯?戊唑醇懸浮劑40-60毫升/畝,任選一種對水60-70公斤順麥壟均勻噴灌小麥根莖部;也可以選用咯菌腈、精甲霜靈、噻蟲嗪等單成分的包衣劑進行處理。
五是輪作換茬,切斷病菌傳播鏈條。對常發(fā)重發(fā)區(qū)域采取輪作換茬,小麥可與大蒜、圓蔥等作物輪作,夏玉米可與大豆、棉花、綠豆、辣椒換茬,或秸稈打捆離田。
(據河北科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