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桂花葉斑病是桂花葉片上各種斑點病的總稱,如褐斑病、枯斑病、炭疽病等,引起早期落葉、削弱植株生長勢、影響觀賞價值,同時降低桂花產量,造成經濟損失。
一、桂花褐斑病
1、癥狀
受害葉片初期出現褪綠小黃斑,逐漸擴展為近圓形病斑,或因受葉脈限制而形成不規則形病斑。病斑黃褐色至灰褐色,外圍有一黃色暈圈,直徑2-10mm。病部后期著生有黑色霉狀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
2、病原及發病特點
桂花褐斑病病原菌屬半知菌亞門、絲孢菌綱、叢梗孢目、尾孢屬。子座褐色,近圓形;分生孢子梗成束著生其上,淡橄欖色,無分枝,少有橫隔;分生孢子倒棒形,近無色至淡橄欖色,直或微彎曲,大小15-58×2.8-3.7μm。病害在4-10月均有發生,老葉比嫩葉發病嚴重。病菌以菌絲體在病葉上越冬,為翌年初侵染源。在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病部產生分生孢子,隨氣流和水滴傳到健康葉片上,引起侵染。
二、桂花刺蛾
綠或黃綠色,背線白色,容易在葉片背面發生,取食葉肉,留下皮層。可在幼蟲下樹結繭之前,疏松樹干周圍的土壤,以引誘幼蟲集中結繭,然后收集消滅。或者用含孢量100億/毫升以上Bt 乳劑500至800倍液噴霧,另外還可以用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殺滅菊酯乳油3000倍液噴霧。
三、桂花枯斑病
1、癥狀
病菌多從葉尖、葉緣侵入,初為淡褐色小斑點,以后逐漸擴大為圓形或不規則的大型病斑,嚴重時幾個病斑相互連接形成大枯斑,使全葉干枯達1/3-1/2。病斑灰褐色至紅褐色,邊緣為鮮明的紅褐色,有時卷曲脆裂。后期病部產生許多黑色小點粒,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2、病原及發病特點
桂花枯斑病病原菌屬半知菌亞門、腔孢菌綱、球殼孢目、葉點霉屬。分生孢子器近球形,有孔口,直徑100-150μm;分生孢子長圓形至近梭形,無色、單胞,大小6.0-9.5×1.8-2.5μm。病菌發育溫度10-33℃,適為27℃。病害多發生在7-11月,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葉上越冬,分生孢子由風雨傳播。在高溫和高濕、通風不良的環境及植株長勢衰弱時,發病嚴重。
四、桂花葉斑病
主要危害葉部,初生為褐色小斑點,病斑呈圓形或不規則形,后期中央灰色至灰白色,邊緣紅褐色,病斑上生黑灰色霉狀物。高溫高濕常常是發病誘因,經風雨傳播,進行侵染,10月以后病情減退。
防治:
1、冬季修剪去除病葉和病落葉,集中燒毀;
2、5月初,噴灑1:2:100-200波爾多液,以后可噴灑50%苯來特1000-1500倍液或嗪胺靈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1000倍液。
五、桂花炭疽病
1、癥狀
受害葉片初期出現褪綠小斑點,逐步擴大形成圓形、半圓形或長圓形病斑。病斑淺褐色至灰白色,邊緣有紅褐色環圈。后期病部產生許多黑色小點粒,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盤,潮濕時病部出現淡桃紅色的黏孢子團。
2、病原及發病特點
桂花炭疽病病原菌屬半知菌亞門、腔孢菌綱、黑盤孢目、炭疽菌屬。分生孢子盤褐色或黑色,直徑100-300μm,盤上長有數根剛毛;分生孢子梗圓筒形,大小12-21×4-51μm;分生孢子圓筒形,生于葉片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大小11-18×4-6μm。病害4-6月發生較嚴重,病菌以分生孢子盤在病葉上越冬,由風雨傳播。
六、桂花介殼蟲
在長江流域可發生2-3代,危害嚴重的為5至6月及8-9月,喜集居于主梢陰面及枝杈處,或枝條葉片上,成、若蟲均分泌蜜露,導致花木的煤污病發生。高溫高濕有利于發生,當少量發生時,可用軟毛刷輕輕地刷除,收效良好。夏季用0.3-0.5波美度石硫合劑噴有利,或者50%久效磷乳油1500倍液,單用或混用,每隔7-10天噴1次,連噴2-3次。
七、桂花紅蜘蛛
高溫干旱條件常常發生。防治方法:在天氣干旱時應注意灌溉并結合施肥,促進植株健壯,增強抗蟲力。在采取化學農藥施用時,要注意經常輪換,因為其在施用一定高毒的農藥后,會產生抗性。可用40%菊殺乳油2000至30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1500倍液進行噴霧,防效良好。
以上就是小編總結的桂花七種常見病蟲害的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