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二化螟
發布時間:2014/2/18 15:03:42 瀏覽次數:23601次
水稻二化螟是水稻上常見的一種害蟲,分布廣,主要在長江流域及以南稻區發生較重,北方稻區也有嚴重發生。屬鱗翅目,螟蛾科。那么水稻二化螟危害有哪些?水稻二化螟該怎么治?水稻二化螟防治方法有哪些?防治水稻二化螟用什么藥好?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水稻二化螟為害特點
以幼蟲鉆蛀稻株,取食葉鞘、稻苞、莖稈等。分蘗期受害,出現枯心苗和枯鞘;孕穗期、抽穗期受害,出現枯孕穗和白穗;灌漿期、乳熟期受害,出現半枯穗和蟲傷株,批粒增多,易倒折。幼蟲蛀入稻莖后劍葉變黃,嚴重的心葉枯黃而死,受害莖上有蛀孔,孔外蟲糞很少,莖內蟲糞多,黃色,稻稈易折斷。
水稻二化螟形態特征
成蟲:雄蛾體長10一13mm,翅展20一24mm,頭、胸部背面淡褐色;前翅近長方形,黃褐色或灰褐色,翅面密布不規則褐色小點,外緣有7個小黑點,中室頂角有紫黑色斑點1個,其下方有斜行排列的同色斑點3個;后翅白色,近外緣漸帶淡黃褐色。雌蛾體長10一14mm,翅展22一36mm;頭、胸部黃褐色,前翅黃褐或淡黃褐色,翅面褐色小點不多,外緣亦有小黑點7個,后翅白色,有絹絲狀光澤。卵橢圓形,扁平,初產時乳白色,漸變為茶褐色,近孵化時變為灰黑色。卵塊略呈長橢圓形,卵粒排列呈魚鱗狀。老齡幼蟲長18一30mm,頭部淡紅褐色或淡褐色;胸、腹部淡褐色,前胸盾板黃褐色,背線,亞背線和氣門線暗褐色;腹足趾鉤為異序全環,亦有缺環。蛹體圓筒形。棕色至棕紅色,后足不達翅芽端部。
水稻二化螟發生規律
一年發生1一5代,由北往南遞增,東北1一2代,黃淮流域2代,長江流域和兩廣地區發生2一4代,海南島5代。多以4一6齡幼蟲于稻樁、稻草及田邊雜草中滯育越冬,未成熟的幼蟲春季還可以取食田間及周邊綠肥、油菜、麥類等作物。越冬幼蟲抗逆性強,冬季低溫對其影響不大。氣溫在15-16℃開始活動、羽化,長江中下游一般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開始發生。但由于越冬環境復雜,所以越冬幼蟲化蛹、羽化時間極不整齊,常持續約2個月。越冬代及隨后的各個世代發生期拉得較長,可有多次發生高峰,造成世代重疊現象,防治適期難以掌握。成蟲趨光性強,多在夜間羽化。喜選擇植株較高、劍葉長而寬、莖稈粗壯、葉色濃綠的稻株產卵。卵產于葉片表面。初孵幼蟲多在上午孵化,之后大部分沿稻葉向下爬或吐絲下垂,從心葉、葉鞘縫隙或葉鞘外蛀入,先群集葉鞘內取食內壁組織,2齡后開始蛀入稻莖為害。幼蟲有轉株為害的習性,在食料不足或水稻生長受阻時,幼蟲分散為害,轉株頻繁,為害加重。幼蟲老熟后多在受害莖稈內(部分在葉鞘內側)結薄繭化蛹。蛹期耗氧量大,灌水淹沒會引起大量死亡。春季低溫多濕會延遲二化螟的發生期。夏季溫度過高亦對二化螟的發生不利。35℃高溫致蛾子羽化多畸形,卵孵化率降低,幼蟲死亡率升高。稻田水溫高于35℃時,分蘗期因幼蟲多集中于莖稈下部,死亡率可高達80%一90%,但穗期幼蟲可逃至稻株上部,水溫的影響相對較小。寄生性天敵主要有卵期的稻螟赤眼蜂、松毛蟲赤眼蜂,幼蟲期有多種姬蜂、多種繭蜂及線蟲、寄生蠅,其中卵寄生蜂重要。捕食類天敵有蜘蛛、蛙類、隱翅蟲、獵蜷、鳥類等。
水稻二化螟防治方法
采取防、避、治相結合的防治策略,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在掌握害蟲發生期、發生量和為害程度的基礎上合理施用化學農藥。
合理安排冬作物,晚熟小麥、大麥、油菜、留種綠肥要注意安排在蟲源少的晚稻田中,可減少越冬的基數。對稻草中含蟲多的要及早處理,也可把基部10一15cm先切除燒毀。灌水殺蛹,即在二化螟初蛹期采用烤、擱田或灌淺水,以降低化蛹的部位,進入化蛹高峰期時,突然灌深水10cm以上,經3一4夭,大部分老熟幼蟲和蛹會被淹死。掌握幼蟲孵化盛期至低齡幼蟲期的防治關鍵時期。在二化螟1代多發生地區,要做到狠治1代;在1一3代為害重地區,采取狠治1代,挑治2代,巧治3代。第1代以打枯鞘團為主,第2代挑治遲熟早稻、單季雜交稻、中稻。第3代主防雜交雙季稻和早栽連作晚稻田的螟蟲。
水稻二化螟危害、形態特征、防治方法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里了,水稻二化螟從分蘗期到乳熟期均可受害,對水稻生產構成威脅,影響產量和品質。做好二化螟的防治,促進水稻豐產,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
水稻二化螟是黑龍江省水稻上危害最為嚴重的常發性害蟲之一。黑龍江省水稻種植面積接近6000萬畝,常年發生二化螟為害面積超過200萬畝,嚴重時減產在2成以上。 黑龍江省農科院植保專家通過多年研究,總結出一套人工釋放稻螟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綠色生物防治技術,并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共同研究構建了水稻二化螟綠色防控體系。該體系一方面通過水稻二化螟性誘劑監測技術,及時準確監測二化螟的發生,一方面利用...【查看詳情】
防治二化螟最好是在稍早的時間,即水稻的分蘗期噴灑藥劑,特別是防治枯心苗和枯鞘。所用藥劑是一致的。除了化學方法以外,也要注意采用農業、物理和生物的防治技術。由于這種蟲子以4齡以上幼蟲在稻樁、稻草中或其他寄主的莖稈內、雜草叢、土縫等處越冬,所以秋天深翻地,春天深水泡田,清除雜草,稻草,消滅越冬蟲源也是重要的防治措施。 在化蛹盛期和防治適期加深水層,孕穗后至蠟熟要確保田間有水,遲中稻和晚稻更要注意...【查看詳情】
近些年來,水稻二化螟在許多地方嚴重發生,導致減產十分嚴重。水稻二化螟在水稻分蘗期危害,可以造成枯心苗和枯鞘。而這種蟲子的主要危害時期是7-9月。如果在水稻孕穗期、抽穗期危害,就會造成枯孕穗和白穗;再晚一些,在灌漿期、乳熟期危害,則出現半枯穗和蟲傷株。這些癥狀都會導致稻谷秕粒增多,植株遇風易倒折,最終降低產量。 二化螟以幼蟲蛀莖危害水稻,具有轉株危害習性,遇缺水干旱時轉株頻繁,危害加重。另外,...【查看詳情】
當每畝稻田有水稻二化螟卵塊120-150塊,在卵孵化高峰時(卵塊由淡黃色變為紫黑色,初孵幼蟲為淡褐色)就是防治水稻二化螟最佳時期。也可在田間枯鞘率達2%時進行防治。 那么,怎樣來防治水稻二化螟呢? 其一,銷毀帶蟲稻草。對于不以稻草為主要燃料和發生二化螟危害較重的地區,要求在5月中旬以前把稻草全部銷毀。可通過漚肥、加工(高溫后變為飼草塊或制成稻草碳)、燒掉等方法消滅越冬蟲源。 其二...【查看詳情】
水稻分蘗期水稻二化螟為害出現枯心苗和枯鞘;孕穗期、抽穗期受害,出現枯孕穗和白穗;灌漿期、乳熟期受害,出現半枯穗和蟲傷株,秕粒增多,遇刮大風易倒折。 水稻二化螟為害造成的枯心苗,幼蟲先群集在葉鞘內側蛀食為害,葉鞘外面出現水漬狀黃斑,后葉鞘枯黃,葉片也漸死,稱為枯梢期。幼蟲蛀入稻莖后劍葉尖端變黃,嚴重的心葉枯黃而死,受害莖上有蛀孔,孔外蟲糞很少,莖內蟲糞多,黃色,稻稈易折斷。別于大螟和三化螟為害...【查看詳情】
溫馨提醒:本網站屬于信息交流平臺,倡導誠信合作、互惠共贏!為保證您的利益,建議經銷商朋友與廠家合作前,認真考察公司資質誠信及綜合實力,以免造成損失!
您留言,我回電!幫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