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的鉀肥市場用一個“炒”字形容最為形象,自2009年之后國內外鉀肥市場恢復逐步回暖,2010年更是暖上加暖。但這種暖并沒有讓市場更加平靜,而是醞釀著一場新的瘋狂。
并購風波玄機四伏
8月18日,正當中國農民收購完第一季糧食、剛剛播下第二季的時候,國際礦業巨頭必和必拓向加拿大鉀肥發出價值390億美元的收購要約,一時間風浪四起。國內外各大新聞媒體、各路鉀肥英雄和專家競相登場,訴說著鉀肥這種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一旦被壟斷的種種后果。但是,冷靜地分析一下說話人,生產者、貿易商、投資商、進口商、證券分析師……咦?中國的農業科學家到哪里去了?中國的農戶跑哪里去了?回顧2010年可以說,中國鉀肥市場相對平淡,而國際鉀肥市場異;馃,這不免會讓中國鉀肥市場的投資商感覺傷神,也許是為了引起注意,也許是重拾市場地位,一場鉀肥的“炒作大戰”在8月份瘋狂上演。3個月后,加拿大政府明確表示不同意必和必拓的收購,與此同時必和必拓宣布放棄。
這讓我們無不記住,有時鉀肥市場也是一場虛驚。當時一位專門研究農業鉀肥需求的專家告訴記者,必和必拓無論收購加拿大鉀肥成功與否對中國都不會有影響,原因有三:首先鉀肥的弱周期性,如果壟斷價格過高,中國農民就會減少用量,巴西農場主也會減少用量,2008年和2009年就是最好的證明;其次,中國鉀肥的產量基本能夠滿足現有需求,中國的鉀肥進口量在200萬噸的時候,照樣實現了農業豐產,因為中國的秸稈還田、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質提升項目都在提高鉀肥的使用效率;最后,中國的鉀肥自給率正在不斷提高,國外項目也不斷展開,邊貿鉀肥也在積極進入主流市場,三種渠道為保證中國鉀肥需求提供了種種機會。后來證明這是比較清醒的市場聲音,有專家用一句話調侃說:在中國鋼鐵是不會循環利用的,但鉀肥可以。
其實在2010年1月份,中國鉀肥談判小組與白俄羅斯鉀肥公司(BPC)簽訂2010年度100萬噸到岸價為 350美元/噸鉀肥海運銷售合同之后,就已經決定了上半年鉀肥市場的平淡,原因在于國內還有大量的鉀肥“閨中待嫁”。隨著,國內外農業生產陸續展開,鉀肥需求開始回暖,中國的復合肥生產商最大的感受就是今年的鉀肥沒有給他們帶來多少麻煩,鉀肥第一位置通過復合肥涌向農業市場。據農業部門估算,今年國內鉀肥消費量已經恢復至800萬噸(折純)。恢復的主要原因有三個:第一個是鉀肥價格便宜了,農戶用得起。第二個是復合肥生產商覺得鉀肥比較穩定,不會引起復合肥價格大幅波動。第三個原因是今年糧食、水果、蔬菜價格均出現上漲,農戶積極性大幅提高。
鉀肥巨頭不想寂寞
眾所周知,世界鉀礦資源主要集中在加拿大、俄羅斯、白俄羅斯地區,以色列、中國主要為鉀鹵水形成的液體鉀礦,而世界上有150多個國家消費鉀肥。資源集中和消費分散促生了世界鉀肥巨頭以需定產、利潤最大化的戰略。如果鉀肥供應充足、市場平淡,那么鉀肥未來將何去何從?也許正因為如此,2010年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烏拉爾鉀肥以及加拿大鉀肥等幾大巨頭紛紛向加拿大、俄羅斯、巴西、阿根廷進發,一些延遲項目被重新開工,一些出現事故的礦井也紛紛被整合,世界鉀肥開工率恢復到新的水平。國際肥料工業協會的年終報告顯示,拉美、北美、東南亞、西歐地區鉀肥需求恢復提高了全球鉀肥供應的預期,IFA估計 2010年全球鉀肥裝置開工率為73%,供應量同比增長 58%,達到5020萬噸氯化鉀,消費量達到5200萬噸。
那么,鉀肥市場是不是可以平靜一會兒了呢?就在2010年 12月初,“烏西”并購消息再次觸動市場神經。俄羅斯最大鉀肥生產商烏拉爾鉀肥公司(OAO Uralkali)12月20日宣布,同意以8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其競爭對手西利維尼特(Silvinit)鉀肥公司約20%的普通股,其余通過增發新股來交換后者的剩余普通股和優先股,經過這起反向收購交易后,西利維尼特將被UralKali完全吞并。有預測稱,合并后其產量將占到全球鉀肥總產量的17%,達到860萬噸氯化鉀,從而成為僅次于加拿大鉀肥公司的全球第二大鉀肥生產商。
“炒”聲再次四起,危機、話語權、鉀肥壟斷……一切可能想到的臺詞重新折騰一遍。這也讓中國的鉀肥貿易商們捏了一把冷汗,因為當時中國剛剛與加拿大簽訂合同,但與俄羅斯的鉀肥合同談判還在進行中。2010年10月21日,中化化肥控股有限公司宣布,已與加拿大鉀肥公司(Potash Corp)及另外兩家加拿大鉀肥生產商簽署協議,將在2011、2012、2013這3個年度分別從后者購買共100萬噸、105萬噸、110萬噸鉀肥,總量不低于我國海外鉀肥進口量33.33%的份額。11月中化澳門公司與約旦鉀肥公司APC續簽 2011~2013年鉀肥供銷代理合同,總計180萬噸。兩份合約的續簽將對中國未來三年的鉀肥供應提供保證,也給“兩鉀”合并對中國鉀肥市場的影響作出了側面的回應。
需求下限談判簡單
今年1月12日,中化、中農與俄羅斯鉀肥生產商BPC簽訂了2011年進口氯化鉀合同,總量100萬噸,同比上漲50美元/噸,到岸價(CFR)400美元/噸,并且定價機制由過去的一年一次改為半年一次。鉀肥談判是每年化肥行業必談的話題,因為這不僅決定著國內農戶的種植成本,更決定著復合肥企業的生產規劃和市場能否平穩過渡。對比最近幾年的鉀肥不難發現,中國鉀肥談判的話語權正在提高,談判的進程也比先前更有效率。從2005年起商務部建立了“政府指導、商協會協調、企業聯合對外”的鉀肥價格進口聯合談判,雖然中途價格階梯式上漲,但相比東南亞、印度、巴西等地區,國內進口鉀肥價格仍具有明顯優勢。根據相關統計數據,2001年到2010年中國共生產鉀肥2390.47萬噸(折純下同),進口3771.06萬噸,消費5255萬噸(如果粗略折算復合肥中鉀肥,總量約為7500萬噸)。2010年中國鉀肥的進口均價每噸351美元,比 2001年高234美元,但與2008年相比已經下降200美元。就拿與BPC今年的談判來說,定價機制由過去的一年一次,改為半年一次,也就是說下半年的價格可以升,也可以降,這由市場供需決定,充分說明了鉀肥市場正在發生悄然的變化,中國的鉀肥自給提高,增加了很多談判籌碼。
另有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共有規模以上資源型鉀肥企業25家,加工型鉀肥企業140家。截至2010年底,中國已經形成的資源性鉀肥生產能力約 669萬噸氯化鉀,加工型鉀鹽(肥)生產能力近200萬噸食物,中國已經成為第四大鉀鹽生產國。1月27日鹽湖鉀肥宣布,其控股子公司青海鹽湖發展有限公司將新建100 萬噸鉀肥產能裝置,總投資額約25億元,建設期約18個月。而由于鹽湖系兩公司吸收合并已獲證監會批準,上述事項已經鹽湖鉀肥和鹽湖集團各自董事會的通過。合并后鹽湖鉀肥現有氯化鉀產能約為230萬噸/年,新建100萬噸項目投產后,公司氯化鉀產能將達330萬。業內人士認為,這是中國鉀肥企業正在為 “滿足需求下限” 的目標做準備。
據了解,中國鉀肥行業 “十二五”發展規劃基本確定了國產、進口和海外拓展三大戰略思路,并且規劃中提出爭取在“十二五”期間實現自產鉀肥可基本滿足國內鉀肥需求的下限水平。2010年工信部召開的一次會議上,一位企業負責人向政府提出建議,能否制定類似于氮肥和磷肥一樣的國家淡儲政策,淡季時儲備鉀肥,鉀肥價格上漲時拋出儲備平抑市場價格。如果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隨著中國鉀肥供需格局的改變,國內外鉀肥市場將實現聯動,鉀肥的進口談判將會變得愈加簡單。
2011年,國際鉀肥市場呈現一片繁榮的景象。俄羅斯BPC、以色列ICL以及加拿大的Canpotex公司都紛紛深入到巴西、印度、越南市場,希望盡快與這些需求市場簽訂貿易合同。春節過后,BPC代表團抵達印度談判新的合同,雖然今年的價格和合同期至今仍未確定,我們看到印度政府根據新的市場形勢敲定了2011~2012年的化肥養分補貼政策,其中氯化鉀到岸價390美元(噸價,下同)。另外,3月4日,ICL代表團也抵達印度,價格也未透露。
從近期世界鉀肥價格的分布區間看,北美Canpotex每噸價格上漲至每噸617美元,BPC向馬來西亞和印尼出售的標準氯化鉀價格為到岸價460美元。德國鉀鹽公司對4月發運的大顆粒氯化鉀的意向價格為到岸價475美元。有人分析BPC對印度鉀肥到岸價格不會低于440美元。部分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大部分經銷商開始進入鉀肥采購期后形成了一股漲價熱流,北美價格上調正是向印度及東南亞市場透露這樣的信號:“鉀肥價格要漲啦!”
據國際肥料工業協會估計,2011年全球鉀肥產能有望增至7400萬噸氯化鉀,由于鉀肥需求回升強烈,鉀肥潛在盈余量將從2009年1170萬噸 K2O下降到2011年640萬噸K2O。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同樣表明,2010年中國全年鉀肥生產量達到396.8萬噸,對外依存度降至45%以下。 2010年中國全年進口鉀肥524萬噸左右,用客套話說就是中國鉀肥進口恢復到正常水平,比 2009年增長326萬噸。今年的鉀肥市場究竟還會出現哪些焦點,有人說炒作多了不好,也有人說不炒作哪來的積極性。從一季度市場看,“價格炒作”有望成為今年的主題,尤其是需求旺盛的美洲和東南亞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