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是我國傳統的中藥材,始載于《神農本草經》,應用歷史悠久,為散寒止痛、降逆止嘔的良藥。產自云南,四川,湖南等省,性喜溫暖地帶的低山丘陵地區的林緣或疏林中;多栽培于村旁、路邊及林緣空曠地。那么,吳茱萸該如何繁殖?種植技術有哪些呢?
吳茱萸該怎么種?
1、分根繁殖:選擇生長旺盛的老樹作繁殖母株,于立春前后,把老樹旁邊的根挖出幾根來(挖時要離主根較遠,側根不可挖得過多),用刀切成數段,每段13~17cm長,進行育苗。苗床100~120cm寬,每隔17~20cm見方,插植一段切好的根,約插入土中3/4或4/5,只露1.5cm左右在外面,然后施上少量的稀薄人糞,蓋上泥土或廄肥,澆水,以保持土壤濕潤,30~40天即能抽芽。
2、分蘗繁殖:吳茱萸分蘗力強,可于10~11月間,在離開母株約70cm的地方,挖開表土,用刀在側根每隔7~10cm處,切一兩刀,切上皮層后,仍蓋上淺土3~6cm,并于樹干四周的根部,澆點稀薄的人糞尿,再蓋上垃圾或稻草,保持土壤濕潤。到第2年春季,在切過傷部的地方就能抽出幼芽;這時要把覆蓋物撤去,在清明前后,就可切斷和母株相連的根部移栽。
3、插枝繁殖:于春初,新梢生長前,自母株剪取上年生長健壯向陽的春梢,須留數芽,剪34cm左右長。用35~50cm見方的距離,以213枝條插入土中。插苗時須選擇晴天,并須選擇向陽、土質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地上插植。插植后,注意遮陰、澆水、防旱。到谷雨后,地上部分的芽即能抽出新枝,插后約3個月即能抽出大量新根,到第2年春季就可定植。
吳茱萸的種植技術:
1、選地整地:吳茱萸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山坡地、平原、房前屋后、路旁均可種植,每畝施農家肥2000-3000千克作基肥,深翻暴曬幾日,碎土耙平,作成1-13米寬的高畦。
2、適時移栽:冬、春兩季移栽,冬季移栽為好(12月左右),春(3-4月)按330-400厘米的株行距挖穴,直徑50-60厘米,穴深視根的長短而定,先施入腐熟的廄肥或河泥做為基肥,栽苗覆土壓緊。初栽苗小,可以和花生、豆類及紅薯等間套作。
3、田間管理:適時中耕除草并保持土壤濕潤,春萌發前施一次腐熟的人糞尿,施肥量隨樹齡而定,三年生每株施人糞尿10-25千克,在距植株48厘米左右開環狀淺溝施下,覆土。7月開花結果前,施一次磷鉀肥,冬季追施一次堆肥(或河泥、人糞尿)、草木灰等,培土防凍。
4、整枝修剪:幼樹株高80-100厘米剪去主桿頂梢,促其發芽,在向四面生長的側枝中,選留3-4個健壯的枝條,培育成為主枝。第2年夏季,在主枝葉腋間選留3-4個生長發育充實的分枝,培育成為副主枝,以后再在主枝上放出側枝。經過幾年的整形修剪,使其成為外圓內空,樹冠開闊,通風透光,矮桿低冠的自然開心形的豐產樹型,3-4年之后便可進入盛果期。
5、收獲與加工:吳茱萸一般是生長3年即開花結果,于農歷7~8月采收。每株樹可產鮮吳茱萸5~15kg,高產的可達40kg(約5kg鮮貨折干貨1kg)。果實摘下后,放于太陽下曬干,然后將果柄搓脫,簸去梗蒂即成。
以上就是吳茱萸該如何繁殖?吳茱萸的繁殖技術栽培管理的全部內容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