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蜜粉源植物產地識別與控制團隊開展蜂蜜中新煙堿類農藥的污染特征和風險評估研究,初步探明在我國的分布規律,并評估了人體膳食攝入風險及對蜜蜂的暴露風險,為我國制定該類農藥的使用規范,促進農業綠色發展,蜜蜂健康和蜂產品提供了數據支撐。該研究成果作為封面文章在線發表在《環境科學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
據李熠研究員介紹,新煙堿類殺蟲劑被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中,在防治農林病蟲害和降低農業耕作強度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農業生產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然而過量使用或不合理使用農藥可嚴重污染環境,對非靶標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脅。
研究首次對源自我國19個省份、15種主要蜜源植物的中蜂蜂蜜和意蜂蜂蜜中新煙堿類農藥殘留現狀進行全面系統的篩查,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構建我國蜂蜜中新煙堿類農藥分布的可視化地圖,系統探明了新煙堿類在我國不同產地、不同蜜源植物和不同蜂種生產蜂蜜中的分布規律。開展我國蜂蜜中殘留的新煙堿類農藥對人體的膳食攝入風險評估研究,結果顯示對人體不存在急性和慢性膳食攝入風險,但兼顧多種毒性參數與暴露水平的風險排序研究顯示吡蟲啉和啶蟲脒對人體存在中等風險,其余3種為低風險。該研究為建立和完善蜜粉源植物產地預警控制系統,保護蜜蜂健康和蜂產品食用提供理論基礎,并可望為建設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促進農藥減量增效,形成產品、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提供技術和數據支撐。
該研究得到我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國家農產品質量風險評估專項、國家蜂業提質工程和我國農科院基本科研業務費(重大平臺推進計劃)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