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類黑霉病主要危害果實,發病初期在果實上產生淡褐色不規則凹陷斑,一個果實上多產生一個大病斑,上生黑色霉層。黑霉病多侵染日灼果、臍腐病果以及過度成熟的果實。
彩椒果實較大,很多病斑是由初期的褐色、較小的圓形或者近圓形至不規則形凹陷斑匯集而成,常產生的大病斑能夠擴展到果實內部。
經過實踐發病證明,彩椒發病率高于甜椒和辣椒。椒類果實伴隨著日灼病、臍腐病,在病斑上出現的黑色霉層,實際上就是混發了鏈格孢黑霉病。
椒類黑霉病病原物表現癥狀:
(1)形態:分生孢子梗單生或束生,頂端孢痕明顯,褐色。分生孢子著生在梗頂端或分枝上,褐色,兩端鈍圓,略呈卵圓形,具縱橫隔膜,隔膜處縊縮,有時隔斜生,表皮具細刺,無喙孢,大小(13.2-47.5)微米×(10.6-24.6)微米。枯葉格孢腔菌子囊座近球形,黑色,直徑250-450微米;子囊圓筒形,大小(90-160)微米×(24-40)微米子囊孢子多胞,橢圓形,具縱隔0-7格,橫隔3-7個,黃褐色,大小(31-39)微米×(13.5-18)微米。
(2)特性:孢子萌發的適溫度為24-27℃,低于12℃不發病。
椒類黑霉病侵染循環:
病原在病殘體上越冬。開春氣溫回升后,產生分生孢子,通過風雨傳播,侵入寄主,并產生大量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多在果實近成熟或成熟期發生。
椒類黑霉病發生因素:
溫暖潮濕適宜病害發生。連陰雨天、植株長勢弱、田間管理粗放等是誘發本病的條件。
椒類黑霉病防治方法:防治椒類黑霉病主要通過葉面噴霧的方式防治,同時注意排濕。主要用的藥劑有:代森鋅、甲基硫菌靈、嘧菌酯、苯醚甲環唑等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