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蓀歷史上列為"宮廷貢品",近代做為國宴名菜,同時也是食療佳品。其對高血壓、神經衰弱、腸胃疾病等具有保健作用。還具有特異的防腐功能,夏日加入竹蓀烹調的菜、肉多日不變餿。那么竹蓀怎么種植呢?下面那就讓小編跟大家聊一聊竹蓀的栽培技術。
竹蓀于20世紀80年代由福建省古田縣首先馴化成功。人工栽培使用的原料有竹類、段木、甘蔗渣、木屑等,有箱栽、床栽和露天竹林地栽培形式。用菌蕾作材料進行組織分離,用馬鈴薯培養基,pH值4.5-5,置于15-20℃培養15-20天得純母種,純種菌絲白色,見光會變淡粉紅色或紫紅色。再用栽培原料制成培養料接入母種,在同樣溫度下培養30-45天即得原種。原種可直接使用,也可進一步擴制成栽培種。
早春氣溫回升至15℃以上進行栽培,接種完畢需覆土3-5厘米,以便保濕和產生菌索。注意保持覆土濕潤和栽培場地空氣潮濕。子實體發生的適溫為23-26℃,若栽培條件適宜,1個月覆土中長出菌索,2個月出現菌蕾,3個月左右就可采收。采收后洗凈孢子,剔除菌托和泥土,曬干或烘干便成商品。色白、體大,無蟲蛀者為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