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又稱羊肚菜、羊蘑、羊肚蘑,羊肚菌結構與盤菌相似,上部呈褶皺網狀,既像個蜂巢,也像個羊肚,因而得名。羊肚菌可用于食積氣滯、脘腹脹滿、痰壅氣逆喘咳,是一種珍貴的食用菌和藥用菌。羊肚菌市場售價鮮品150至180元/斤,干品1500至3000元/斤。一畝地如果搞的好,可以達到2至3萬元甚至更高的利潤。正是由于羊肚菌的價格不菲,市場熱度大,才導致全國掀起種植羊肚菌的“熱潮”。那么羊肚菌如何種植?羊肚菌的種植技術有哪些呢?
羊肚菌的主要價值
營養價值
羊肚菌的營養相當豐富,據測定,羊肚菌含粗蛋白20%、 粗脂肪26%、碳水化合物38.1%,還含有多種氨基酸,因此,常被認為是“十分好的蛋白質來源”,有“素中之葷”的美稱。羊肚菌含抑制腫瘤的多糖,抗菌、抗病毒的活性成分,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力、抗疲勞、抗病毒、抑制腫瘤等諸多作用;其性平、味甘,具有益腸胃、消化助食、化痰、、、補腦、提神之功能,對脾胃虛弱、、痰多氣短、頭暈有良好的作用。而且它的有機鍺含量較高,具有強健身體、預防感冒、增強人體免疫力。羊肚菌提取液中含有酪氨酸酶抑制劑,可以有效地抑制脂褐質的形成。羊肚菌所含豐富的硒是人體紅細胞谷胱甘肽過氧化酶的組成成分,可運輸大量氧分子來抑制惡性腫瘤,使癌細胞失活;另方面能加強維生素E的抗氧化作用。硒的抗氧化作用能改變致癌物的代方向,并通過結合而解毒,從而減少或消除致癌的危險。
藥用價值
羊肚菌具有、、補腦、提神等功效,不僅營養豐富、味道鮮美,而且益腸胃,是,痰多氣短的良好中藥,有獨特的保健作用。
羊肚菌種類
1、羊肚菌:菌蓋近球形、卵形至橢圓形,高4-10cm,寬3-6cm,頂端鈍圓,表面有似羊肚狀的凹坑。凹坑不定形至近圓形,寬4-12mm,蛋殼色至淡黃褐色,棱紋色較淺。柄近圓柱形,近白色,中空,上部平滑,基部膨大并有不規則的淺凹槽,長5-7cm,粗約為菌蓋的2/3。子囊圓筒形。孢子長橢圓形,每個子囊內含8個,呈單行排列。
2、小頂羊肚菌:菌蓋狹圓錐形,頂端尖,高2-5cm。基部寬1.7-3.3cm,凹坑多長方形,蛋殼色。棱紋黑色,縱向排列,由橫脈連接。柄乳白色,近圓柱形 ,長3-5cm,粗11-20mm,上部平,基部稍有凹槽。孢子單行排列,側絲頂端膨大。
3、尖頂羊肚菌:菌蓋長,近圓錐形,頂端尖或稍尖,長達5cm,直徑達2.5cm。凹坑多長方形,淺褐色,棱紋色較淺,多縱向排列。柄白色,長達6cm,直徑約等于菌蓋基部的2/3,上部平,下部有不規則凹槽。孢子單行排列。側絲頂部膨大。
4、粗柄羊肚菌:菌蓋近圓錐形,高約7cm,寬5cm。凹坑近圓形,大而淺,淺黃色,棱紋薄,不規則地相互交織。柄粗壯,淡黃色,長約10cm,基部粗5cm,稍有凹槽,向上漸細。子囊圓柱形,孢子8個,單行排列,橢圓形,無色。側絲無色,頂部膨大。
5、小羊肚菌:菌蓋圓錐形至近圓錐形,高17-33mm,寬8-15mm。凹坑往往長形,淺褐色。棱紋常縱向排列,不規則相互交織,顏色較凹坑淺。柄長15-25mm,粗5-8mm,近白色或淺黃色,基部往往膨大,并有凹槽。子囊近圓柱形,孢子單行排列,橢圓形。側絲頂部膨大。
羊肚菌種植季節的選擇
羊肚菌屬于低溫型真菌,在栽培中避開高溫季節是仿生栽培尖頂羊肚菌的總原則。尖頂羊肚菌菌絲生長適宜的溫度為18℃~25℃,子囊果分化溫度為4℃~12℃,子囊果生長適溫度為12℃~16℃,根據菌絲體和子囊果生長的適宜溫度,結合本地區的氣候條件,對尖頂羊肚菌的栽培時間進行適時調整。因此,尖頂羊肚菌的栽培種制作和接種宜在初夏,種植季節宜在霜降來臨之前。
羊肚菌種植地的選擇
選擇微酸性紅、黃沙壤土,前茬為豆科或禾本科作物,輪閑或生荒地更為理想,有一定坡度,以便排水,但坡度不宜超過15°,以免雨水沖刷。整地在頭一年的早春季節進行,深翻,燒去雜草、樹根,增加土壤磷、鉀含量。以后根據地塊情況再翻挖1~2次,充分腐熟和自然消毒。種植前1個月,結合整地,施入腐質肥待種。栽培地應選在環境清潔、空氣清新、水質無污染的地方,同時還應具備地勢低、水電便利的條件。栽培地的設置除了場地選擇,還要兼顧防暑性能、遮光性和配套設施。尖頂羊肚菌雖是低溫型菌,但是發菌期所需溫度應在18℃~25℃,而且子囊果生長時期生命活動旺盛,因此要求栽培地的保溫性和通氣性要好。尖頂羊肚菌不同生育階段對空氣相對濕度的要求以發褐為標志,但是在一般的生產中我們采收的子囊果要以八分成熟為宜,此時采收的子囊果整齊,棱紋較寬,邊緣較厚,便于儲存運輸,保質期長。從幼菇到采收期需7~12天,采收時用左手3個指頭輕輕握住菌柄,右手用竹片等非金屬物輕輕撬起子囊果。采收后的尖頂羊肚菌要先將菇體上附帶的雜質去除干凈,再按照不同等級分別存放,采菇用的籃子內部應放柔軟物,以免擦傷菇體表面,每籃放菇數量不宜太多,以防壓傷菇體。
羊肚菌種植環境的選擇
1.溫濕度:羊肚菌屬低溫高濕型真菌,3~5月雨后多發生,8~9月也偶有發生。生長期長,除需較低氣溫外,還要較大溫差,以刺激菌絲體分化。菌絲生長溫度為21℃~24℃;子實體形成與發育溫度為4.4℃~16℃,空氣相對濕度為65%~85%。因此,適宜的栽培時間應在10~12月。
2.日照:微弱的散射光有利于子實體的生長發育。忌強烈的直射光。
3.土壤:土壤pH值宜為6.5~7.5,中性或微堿性有利于羊肚菌生長。羊肚菌常生長在石灰巖或白堊土壤中。在腐殖土、黑或黃色壤土、沙質混合土中均能生長。這也是為什么羊肚菌多生長在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的腐殖質層上。而人工栽培也多選擇在腐殖土豐厚且土壤pH值偏中性或微堿性(pH值接近6.5-7.5)的腐殖土林地種植。
4.空氣:在暗處及過厚的落葉層中,羊肚菌很少發生。足夠的氧氣對羊肚菌的生長發育是必不可少的。羊肚菌屬好氣型真菌,其菌絲體生長階段和子囊果形成階段均需新鮮空氣。通氣狀況良好,有利于菌絲的健壯生長,子囊果的分化和生長發育。如果通氣狀況不良,容易發生柄長蓋小的畸形菇,影響品質,降低商品價值。尖頂羊肚菌菌絲體生長能耐受較高的二氧化碳濃度,當二氧化碳濃度在空氣中達2.2%時,菌絲生長達到值。
羊肚菌種植料配方
①木屑75%、麩皮20%、磷肥1%、石膏1%、腐殖土3%。
②棉籽殼75%、麩皮20%、石膏1%、石灰1%、腐殖土3%。
③玉米芯40%(粉碎)、木屑20%、豆殼15%、麩皮20%、磷肥1%、石膏1%、糖1%、草木灰2%。
④農作物秸稈粉74.5%、麩皮20%、磷肥1%、石膏1%、石灰0.5%、腐殖土3%。培養料的料水比為1∶1.3,含水量宜為60%。
羊肚菌種植技術
(一)熟料脫袋栽培
1.按料水比1∶1.3拌好料后堆積發酵20天。采用17厘米×33厘米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裝料,每袋裝料500~600克,在100℃條件下8小時,即可接入菌種。采用兩頭接種法,封好袋口,置于22~25℃溫度下培養30天,菌絲可長滿袋。菌絲滿袋后5~6天,即可栽培。
2.室內脫袋栽培。菇房消毒后即栽培。先在每層床面上鋪塑料薄膜,其上覆蓋3厘米厚的腐殖土,拍平后將脫去塑料袋的菌棒逐個排列在床上,每平方米床面可排17厘米×33厘米的塑料菌袋40個。排完菌棒后輕噴水1次即覆土3~5厘米,表面蓋2厘米厚的竹葉或闊葉樹落葉,保持土壤濕潤,1個月后可長出子實體。南方地區3月10日至4月20日出菇。
3.室外脫袋栽培。選擇光照為三分陽七分陰的林地作畦。畦寬1米,深15~20厘米。整好畦后噴水或輕澆水一次,用10%石灰水殺滅畦內害蟲和雜菌。脫袋排菌棒和出菇管理方法與室內栽培相同,只是底層可不鋪塑料薄膜。注意畦內溫度變化,防止陽光直射。
(二)室外生料栽培
在室外選擇三分陽七分陰或半陰半陽、土質疏松潮濕、排水良好的場地,挖深20~25厘米的坑。坑底用水澆濕,將配好的栽培料加水拌勻,在底層鋪一層料,壓平后為4~5厘米厚,每平方米用菌種(12厘米×28厘米)2袋,掰成核桃大小菌塊,均勻撒在料上,用薄層細腐殖土覆蓋。再在其上鋪第二層料,厚仍為4~5厘米,壓平后再以同法播種。播完后用疏松腐殖土覆蓋,厚度為3~5厘米,上蓋一層闊葉樹葉。蓋完后灑水,在樹葉上搭蓋一些樹枝。
(三)栽后管理
羊肚菌喜濕,生長環境必須保持濕度。在室外栽培,冬季尤其是早春,雨水較多,溫度合適,則菌絲體、子實體生長良好。如早春遇干旱,必須適時澆水。早春在幾周之內有4~16℃的溫度,能刺激羊肚菌子實體的形成;如果這時溫度變化劇烈(低于4℃或高出16℃),都會影響子實體的發育。總之,在早春對羊肚菌保持適宜韻溫濕度是栽培成功的關鍵。
(四)病蟲害防治
菌絲與子實體生長都會發生病蟲害,以預防為主,保持場地環境的清潔衛生。播種前進行場地殺菌殺蟲處理,后期如發生蟲害,可在子實體長出前噴除蟲菊或10%石灰水予以殺滅。
(五)采摘、加工及保藏
子實體出土后7~10天成熟,顏色由深灰色變成淺灰色或褐黃色,菌蓋表面蜂窩狀凹陷充分伸展時即可采收。采收后應清理泥土,及時曬干或烘干,裝于塑料袋密封保藏。干燥加工時勿弄破菌帽。可利用烤煙房烘干或曬干,勿用柴火煙熏,以免影響質量。按質量分等級后盛裝在塑料袋內,置于陰涼、干燥、通風處保存。
以上就是羊肚菌如何種植?羊肚菌種植技術的介紹。羊肚菌性平,味甘寒,;有益腸胃、助消化、化痰、、補腦提神等功效,另外還具有強身健體、預防感冒,增強人體免疫力的功效。